第三产业内部层次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基于鲁苏浙闽粤五省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城镇化 切入点:第三产业 出处:《经济经纬》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越高。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笔者运用鲁苏浙闽粤五省2005年~2012年第三产业细分层次和城镇化率等基础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各层次对城镇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第二层次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最大,约为第一层次的2.4~3.3倍,而第一层次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是第四层次的1.3~1.8倍;第三层次表现出对城镇化的负效应。为此,应发挥传统服务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正确把握政府角色,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引领作用;完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加大进出口贸易支持和对第三产业的金融支持等。
[Abstract]: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also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thor uses the basic data of the five provinces of Shandong, Jiangsu,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and Guangdong from 2005 to 2012, such as the level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subdivis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etc. The analysis of panel data model shows that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different pulling effect on urbanization: the second level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urbanization, which is about 2.43.3times that of the first level. The first level promotes urbanization by 1.31.8times as much as 4th levels, and the third level shows negative effects on urbaniz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ervice industries, vigorously develop 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correctly grasp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urbanization, perfect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support for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tertiary industry, etc.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分类号】:F127.6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俊;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8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6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60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