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7 21:34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空间统计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摘要】: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利用Open Goeda分析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产值高、发展最快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中部地区各省份产值较高且与高值区毗邻,分布较为集中。进一步按行业分析,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高;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小,这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依赖性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省域间还没有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 service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Open Goeda an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patial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high output value.The fastest growing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that is, the Bohai Ri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forming high value agglomeration areas.The output value of the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distributed as low value, forming a low value concentration area.The output value of each province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high, adjacent to the high value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Further analysis by industry shows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 industry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industri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finance industry,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is higher;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omputer service and software industry is small,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ical service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is the smalles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patial depende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raditional producer services.There is no obviou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modern producer services between provinces.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61012)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群毅;;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的特征与模式——基于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2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纪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鹏飞;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假设与验证[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2 李辉;我国地区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3 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4 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5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6期

6 张京祥,崔功豪,朱喜钢;大都市空间集散的景观、机制与规律——南京大都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7 王茂军,张学霞,栾维新;大连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构造与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8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10 梁进社,贺灿飞,张华;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南方经济;2005年10期

2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3 刘岐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增强城市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4 郑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本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0期

5 刘飞龙;;厦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贺俊果;;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1期

7 吴可人;;推进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分离[J];浙江经济;2009年06期

8 熊杰;;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年31期

9 田华;安玉兴;;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赵沛楠;;生产性服务业将成“重中之重”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J];中国投资;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10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2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3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芳滨;青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孙青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李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樊文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D];浙江大学;2013年

7 贾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朱泽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5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765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