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地区集聚度的测算及其特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位熵研究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集聚 ; 参考:《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08期
【摘要】:文章选取中国18个地区的省际数据,使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各地区的集聚程度,并从整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情况以及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集聚现象,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的集聚为主;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以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中西部地区集聚趋势尚不明显。基于此,应针对各地区的实际特点并采取不同的产业策略以促进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从而提升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data of 18 reg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ocation entropy index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he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 servic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whole and regional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show obvious regional agglomeration, bu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not balanced and has obvious regional and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The agglomer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main part in the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le the traditional low-technology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main agglomera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the trend of centraliz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not obvious. Based on this,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路红艳;;基于产业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2 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3 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4期
4 高春亮;文献综述: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5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夏沁芳;;生产性服务业与大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2 唐志良;刘建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3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4 王翔;;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5 王耀中;张阳;;国内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6 唐保庆;;生产者服务业FDI追逐制造业FDI吗?[J];财贸研究;2009年05期
7 高静;曹休宁;;贸易中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冲突——基于一个国际分工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8 张三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度测算及其特征研究——基于21个城市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9 唐宜红;王明荣;;生产者服务、出口品技术结构和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10 张正博;;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以上海为例[J];当代经济;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志彪;;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2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4 李晓春;朱卓然;钱晓颖;;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技工荒”[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前程;;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唐宜红;王明荣;;生产者服务、制成品出口与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3辑)[C];2009年
8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徐林清;陈碧莲;;制造企业特征与快递服务需求模式[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文;服务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田先钰;R&D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4 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喻国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凤杰;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的创新扩散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解栋栋;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要素再配置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宋寒;不对称信息下考虑客户企业参与的服务外包合同[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巧玲;江苏设计产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马世跃;基于价值链的包铝集团生产性服务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7 方芳;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8 马静武;宁波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9 李满桃;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贾干荣;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绩效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2008年05期
2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3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4 阎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5 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6 何骏;;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及我国的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8年05期
7 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8 梁琦;;分工、专业化与集聚[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9 阎小培,姚一民;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1997年02期
10 马风华;刘俊;;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6年2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2 周鹏;余珊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贡献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4 贺天龙;伍检古;;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0年41期
5 郭红芳;李细平;;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位商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1年09期
6 张益丰;黎美玲;;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重集聚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甄峰;刘慧;郑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8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9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南方经济;2005年10期
10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10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2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3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芳滨;青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朱智;黑龙江省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服务外包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3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78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