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碳排放评估与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本文选题:酒店业 + 碳排放 ; 参考:《资源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酒店业(Hospitality)的高速发展,面临着能耗巨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对该行业的综合能耗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估,但是目前对其研究还相对滞后。本研究根据酒店行业特点,参照IPCC推荐的国际通用方法,采用分解分析法,构建了具有酒店行业特征的综合能耗和碳排放评估模型。经过对上海等地区酒店最长达5年的第一手综合能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所跟踪的某五星级酒店连续5年年均综合能耗下降4%;显示高星级酒店通过综合技改,能使可比单位建筑能耗达到小于等于55kgce/(m2·a)的先进比拟值;②建筑时间在10~20年左右的二、三星级酒店,可比单位建筑能耗数值还远高于53kgce/(m2·a)的合理值;该酒店群在我国数量多,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③从能耗影响因素分析,酒店使用电力产生的间接碳排放是第一影响因素;从能耗的种类探究,酒店的暖通和空调占综合能耗比重最高。本研究对酒店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制定有着前置作用,同时为该行业碳交易(MRV)的启动提供了基础性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ospitality, the hotel industry is facing the double pressure of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ively and reasonably, but the research on it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tel industry and referr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general method recommended by IPCC,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assessment model with hotel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decomposition analysis method. After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first-hand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of hotels in Shanghai and other regions for up to five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five-star hotel tracked by W1 has decreased by 4% a year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it shows that the high-star hotels have passed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reform. The comparable uni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reasonable value of 53kgce/(m2 a when the building time is about 10 ~ 20 years or so, and the number of this hotel group is large in our country, the comparable uni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an reach the advanced analogy value of less than or equal to 55kgce/(m2 a), and the relative uni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valu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53kgce/(m2 a, where the construction time is about 10 ~ 20 yea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e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generated by hotel electricity is the first factor, and from the category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HVAC and HVAC in hotel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highest. This stud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hotel industry, and provides a basic research for the start-up of carbon trading MRV in this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编号:J50402)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点团队科研项目(编号:KY2014-A3)
【分类号】:X322;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文艺;;饭店的低碳化(一):理念与问题[J];饭店现代化;2010年03期
2 洪文艺;;饭店的低碳化(二):如何实现低碳化[J];饭店现代化;2010年04期
3 孙建超;饭店业的环境问题及ISO14000在饭店业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6期
4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5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6 高兴;张殿光;袁杰;李文霞;邓文涛;张兴文;杨凤林;;我国酒店业餐饮服务全过程能耗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2007年04期
7 张吉鑫;郑晓卫;;上海扬子饭店节能改造能效评估[J];建设科技;2009年12期
8 魏卫;雷鹏;张琼;;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2012年01期
9 魏卫;赵思香;杨新凤;张沙沙;;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2010年03期
10 黄建钢;;我国旅游饭店的能源管理与节能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6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7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9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10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韩直;林利安;曾祥平;游婷;;公路隧道能源管理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4 王素侠;;快速城市化下的城市生态系统失衡及其对策[J];城市问题;2012年06期
5 吴玉鸣;李建霞;;省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6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7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8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9 王铮;;气候保护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模拟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11期
10 贺胜兵;刘友金;周华蓉;;我国工业碳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祥云;;绿色酒店建设与环境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9期
,本文编号:1843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84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