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空间集聚 ; 参考:《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际大都市主导产业和增长动力背景下,中国大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以北京市为案例区,基于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EG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联系率进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就业人数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更为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功能区间发展差异的贡献最大。②街区尺度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和企业集中程度均存在时间波动性和行业异质性,控制企业规模的产业集聚普遍存在,但空间集聚程度普遍较低。③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近的集中区域。④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流通、商务和科技服务之间以及信息与科技服务之间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conomy becoming more service-oriented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becoming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growth, the big cities in China are moving towards the service economy.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influence 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enhancement. Taking Beijing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large sample enterprise data of basic unit census and economic census, using Theil coefficient, spatial Gini coefficient, Herfindale coefficient and EG index,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and geographical connection rate are used to measur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urban producer serv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urban producer service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employed people is more obvious and tends to exp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unctional interv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the biggest in .2 block scale producer servic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enterprise concentration degree both exist time fluctuation and industry heterogeneity,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at controls the enterprise scale exists generally. However,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generally lower. 3. The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ities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capital functional core area is a concentrated area with high density and high density. Compared with producer services, busines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have a higher consistency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circulation, and between busines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作者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20,40871069,40971101)
【分类号】: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君明;;加快温岭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才智;2009年33期
2 ;上海转型突围力推“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09期
3 余荣华;于晓飞;;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J];浙江经济;2007年10期
4 余莉;;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初探[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年05期
5 黄勇;张国云;;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今日浙江;2008年07期
6 汤平;;北京怎样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弘[J];投资北京;2008年04期
7 周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以浙江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01期
8 刘中显;任旺兵;姜长云;;香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港口经济;2007年06期
9 刘玲;;关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探讨[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韩晶;李沁;;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2 倪外;李娟文;;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小商品市场空间集聚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娜;石敏俊;;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戴西超;谢守祥;;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方法研究——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周明生;卢名辉;苏炜;;长三角空间产业布局优化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8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马国霞;石敏俊;;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白光润;;集聚、竞争、关联——商业微区位研究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铮;以空间集聚促能级提升[N];联合时报;2011年
2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远;坚持推动人口迁移和人口空间集聚[N];解放日报;2009年
3 傅杰;江苏南通:顺势推进农民集居点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俞侃邋曾力莹;南京建设金融中心需补四门“课”[N];新华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敏;城市总规为何要重新修编[N];泰州日报;2009年
7 评测小组;艺术与性能齐飞[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8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N];解放日报;2009年
9 ;城市新规划 绘就新蓝图[N];泰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万建辉 通讯员 曾波;武汉“中心性”位居中西部第一[N];长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陶纪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王成金;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盛垒;外资在华研发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安世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杨霞;基于区域学习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娜;大连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现丰;基于未确知综合测度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姚岚;中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4 宋一淼;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5 詹水芳;上海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与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段艳梅;汽车工业研发机构空间集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根;增长极与创新的空间集聚[D];广西大学;2002年
8 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9 李靖;长江三角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及其空间集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韩爽;我国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85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