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以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为例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制造业 ; 参考:《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摘要】:本文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利用2002年和2007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了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深入探究四川省产业间发展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是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教育和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在与制造业的互动中发挥作用较小。整体来看,当前形势下四川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文章最后提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加快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ntermediate demand rate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from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Sichuan Province in 2002 and 2007.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etc., deeply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inter-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industry, Wholesale, retail and finance are the "lead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Sichuan Province, which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manufacturing, whil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play a small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manufacturing. On the whole,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pulling effect of Sichuan manufacturing on producer service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鸿支行;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2011ZR0124)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C11C040) 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11工程”三期青年教师成长项目(211QN1007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分类号】:F719;F427;F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亚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2期
2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3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4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6 赵伟;郑雯雯;;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J];经济学家;2011年02期
7 汪斌;金星;;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年01期
8 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年01期
9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10 唐强荣;庄伯超;叶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基于广东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李耀光;吴雁军;;产业互动视角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亚男;;两化融合中我国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陈颇;;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刘书瀚;宋明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9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10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林清;陈碧莲;;制造企业特征与快递服务需求模式[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石秀和;张荣志;;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基于合肥市的实证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益瑞涵;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晓玉;物流外包背景下市场导向、运作协同能力和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龙跃;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服务博弈及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蒋玉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郭丽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2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3 朱介鸣;物流服务、全球化制造业及城市结构的变化——新加坡案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4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6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7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8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9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10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2 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J];中国投资;2008年05期
3 梁晶晶;黄繁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8年01期
5 魏江;周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J];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6 张秀芬;;浅谈辽宁提升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10期
7 高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01期
8 苏晓光;;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2008年06期
9 张君明;;加快温岭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才智;2009年33期
10 吴建利;;武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利民;;面向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林一松;方平;郑时雄;;制造业中基于DSP的嵌入式智能控制器[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俊杰;;制造业顾客满意度测量三因素的分析[A];新世纪第一次中国ISO9000论坛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春 宦建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杜静 通讯员 冯勇琦 林斌 邹海强;投资成企稳回升火车头 全面复苏须仰仗制造业[N];海峡财经导报;2009年
3 记者 陈雪根;万通变身: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世杰;政策孕育制造业投资机会 2G与3G建设并行竞争激烈[N];通信信息报;2009年
5 邱海旭;制造业:电子商务的下一个拥抱者[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记者 李华;给西安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翅膀[N];西安日报;2003年
7 赵彤刚;东方精选 重仓制造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庞东梅;莫让“中国制造”走下坡路[N];金融时报;2007年
9 魏涟明;北辰区将成天津制造业重镇[N];中国特产报;2008年
10 ;珠三角制造业用工需求比上季度减少4.68%[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庆伟;低维量子多体系统中的关联效应[D];清华大学;2009年
6 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崔耀东;制造业信息系统应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9 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张晖;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叻治;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谭美莹;湖南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田曦;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王于;安徽省产业集群战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5 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2008年
6 刘刚;基于IT的制造业生产作业联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杨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制造业升级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张琦伟;制造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昱尧;中国ICT产业发展及其对制造业影响的经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10 王松;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91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89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