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我国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以星级饭店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为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09:15

  本文选题:个人服务业 + 生产政体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摘要】:在回顾我国饭店业的快速发展,深入分析、研究了饭店业的生产政体之后。我们发现其劳动关系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饭店业的工作性质是一份复杂的情感劳动,即员工要在工作中传递积极的情绪、要控制自身不良的情绪、还要面对因性别和阶级等社会不平等因素带来的被歧视和被羞辱的情感。第二,星级评定制度左右了饭店业的管理模式,即借助着信息技术建立起国际统一的标准化模式,员工与客人皆顺从于这些标准。第三,饭店业的劳动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管理者以惩罚为主要形式进行管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被掩盖在管理者、劳动者和客人间复杂的关系中;另一方面,员工们积极地建构自身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互助式的工作关系,并以离职表达不满。这些特点将给星级饭店业带来什么?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结论并提出了改进的路径。
[Abstract]:After review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otel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regime of the hotel industry. First of all, the working nature of the hotel industry is a complex emotional labor, that is, employees have to convey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ir work, and control their own bad emotions, we fi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abor relat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nature of the hotel industry is a complex emotional labor. It also faces feelings of discrimination and stigmatization due to social inequalities such as gender and class. Second, the star rating system controls the hotel industry management model, that is,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a unifi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model, employees and guests are subject to these standards. Third, the hotel industry labor relations are extremely complex. On the one hand, managers manage mainly in the form of punishment,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labor by capital is concealed i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agers, workers and guests. On the other hand, employees actively construct their own working environment. Establish a mutual working relationship and express dissatisfaction by leaving. What wi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bring to the star hotel industr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e draw a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path.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法律构建研究”支持的子项目“新型产业中的劳动关系发展”论文,项目批准号11&ZD031 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办“中国社会工作与实务研究中心”支持项目“中国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务派遣制度研究”(2010年)论文
【分类号】:F719;F249.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汪才明;;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价值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杨邦荣;;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文化机理及其实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谢娜;段建南;刘羽帆;许敏;杨君;;农村闲置宅基地成因分析——基于104个农户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5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陈芳;毛锋;;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型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7 李慧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俞昌春;后工业社会体育特征与产业化前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王飞;;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辨析——是艺术的转身还是技术终结?[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狄楠;;制造服务业时代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A];2011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牛雷;程勤阳;章程辉;;我国生鲜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附录:回首“2009城市国际化论坛”[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4 王海波;;试论“十五”期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运行特征及其变动趋势[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高新宇;仝德良;;发展清洁燃煤热电联产 应对供暖需求和节能减排[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杜健勋;;分配与治理:风险社会的环境法结构转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7 姚启明;谷兴荣;;长株潭开发与农地保护问题探讨[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彭道宾;;江西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吴江;;从劳动革命看知识社会的本质[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作双;俄罗斯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勇军;会计诚信危机及其政府治理[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伟;初中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7 文强;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民价值观更新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加成;引进国外智力与枣庄城市转型战略探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丽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制成本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培训通知[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7年05期

2 ;培训通知[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7年07期

3 马丹;;北京市家政工的就业特征:“非正规就业”与“情感劳动”[J];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4 张洪珍;;浅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J];国防技术基础;2006年08期

5 董志超;;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J];人事天地;2011年07期

6 ;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学习班在青岛举办[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1985年03期

7 ;第三届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J];国防技术基础;2001年06期

8 邱国敏;;二○二所劳动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做法与效果[J];兵工安全技术;1998年05期

9 姬世平;;核电标准对核安全法规支撑问题的研究[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7年01期

10 史殿华;孔庆利;;浅谈劳动定额管理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07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树坚;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被评为“2008年度北京市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2 沈峰;得"标准"者得天下[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徐 风;希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N];中国质量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学玲 黄雄;建立生产秩序 规范劳动行为[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5 记者 邵丽蓉;3G人才高调招聘 4G人才暗中撒网[N];人才市场报;2007年

6 陈茹冰;我国将建立人才服务业统一标准[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7 盛若蔚;我国人才服务业将建统一标准[N];人民日报;2007年

8 记者 蓝云;5年内执行劳动定员定额标准[N];福建日报;2007年

9 ;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常见问题解答[N];现代物流报;2005年

10 记者 杨晓冬;人才服务业将建统一标准[N];中国人事报;2007年



本文编号:1936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936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