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8 10:30

  本文选题:国际服务外包 + 知识转移 ; 参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发包企业主导的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外包双方在这一整合机制中的地位和出发点存在差异。发包企业的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和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国际服务外包中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常规性和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更大。接包企业应以国际服务外包中隐性知识转移为突破口,将从发包企业获取的"片断化"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能力。接包企业不应满足于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应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促进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不同类型的接包企业应立足自身吸收能力,结合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选择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
[Abstract]:International service outsourcing is a kind of inter-firm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 led by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The position and starting point of outsourcing are different in this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motivation, quality of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f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on explicit and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s different.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 outsourcing, 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and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on the 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technical capability of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is positive, whil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capability of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The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 outsourc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integrate the "fragmented" technical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the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to form a relatively complete technical capability.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should not be satisfied with the upgrading of conventional technical capability, but should use the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 outsourcing, especially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Different types of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ir absorptive capacity, combine with the transaction motivation of the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and select the path of using knowledge transfer to realize the enhancement of technical abili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09YJE790005)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战略选择”(11BGLJ04)
【分类号】:F719;F27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亚平;;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技术能力演进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8期

2 朱方伟 ,王永强 ,唐丽艳;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1期

3 魏江,葛朝阳;组织技术能力增长轨迹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1年02期

4 方润生,李垣,冯进路;管理层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涛;高科技企业竞争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徐东明;基于绩效预测的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商选择模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企业知识积累:从概念到策略[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周永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周江华;基于知识平台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王永强;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林安姬;转型企业知识挖掘与再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许媛媛;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发展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方琴;电子化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唐毅;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技术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魏仕杰;基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知识管理策略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魏国平;新兴技术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2 冼国明;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6年03期

3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4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5 陈柳;刘志彪;;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卉;高新技术业代工合作中知识转移运行机制与效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冰;中国软件出口欧美暨离岸软件外包产业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升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1年06期

2 倪渊;林健;;知识型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与团队绩效的关系[J];工业工程;2011年03期

3 巩见刚;董小英;;基于高层支持与信息化咨询的知识转移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4 储节旺;谈甄;;移动环境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5 方志;;基于学习网络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0期

6 方志;;基于网络学习的创新网络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7 陈晨子;赵顺龙;;核心技术联盟内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7期

8 周任重;肖丹;;创业者知识转移与华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6期

9 邵帅;;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年16期

10 曹兴;秦耀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及其实证[J];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树俊;康萍;蒋梦莉;张晓瑞;;知识类别在知识转移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关丽华;;ERP中的技术和人[A];冶金企业MES和ERP技术实践论文集[C];2005年

3 禹献云;曾德明;;基于多Agent的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4 ;复杂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5 曹兴;宋娟;;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浩;;多事业部企业内的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露;任娟;左美云;;ERP中知识转移的类型与方法[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蔚剑枫;欧阳桃花;胡浩松;;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跨国经营创新能力研究——以西门子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伟;吴洁;张朝宾;施琴芬;张运华;;基于知识链视角的知识转移价值增值模式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王丙乾;;R&D,知识转移与自主创新:威科姆科技案例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驾驭变化:SGM项目中的变革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2 ;培训不好做[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畅想;关注ERP、CRM与SCM整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N];中国冶金报;2011年

4 杨选良邋张炜;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5 苏夏 潘淑玲;一路创业 一路凯歌[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记者 刘承军;首钢矿业公司ERP项目进入实施阶段[N];中国冶金报;2005年

7 中国驻英国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 王葆青;英国如何激励企业创新[N];经济日报;2006年

8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佟箫箫;华晨金杯 两条生产线的“拉链 式”融合[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9 飞利浦照明电子集团公司项目经理;上海飞利浦ERP之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10 浪潮集团 孙丕恕;企业技术攻关要“以客户为导向”[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勇;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易加斌;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冲突、沟通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李晓宇;ERP实施中知识转移模式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许强;基于知识转移的母子公司关系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李一楠;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关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晓燕;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建明;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承宏;基于组织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谭绍鹏;中外厂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龙;知识传承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铜安;个体、群体、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王小趁;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4 李丹;体验深度对“企业—顾客”导向型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文静;基于网络动力学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磊;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吴勇慧;组织内个体层面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张丽娜;特许人对特许加盟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9 常敏;跨国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全栋;国际人力资本开发的三阶段模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5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035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