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s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two dimension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bes into the impact of productive service trade on 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ive service tra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efficiency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promotion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bvious. In addition, improving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rading environ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基金】: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02400430033)
【分类号】:F719;F4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2 伍华佳;张莹颖;;中国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3 孔婷;孙林岩;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3期
4 盛亚;王松;裘克寒;;制造业技术转型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05期
5 江小娟;吸引外资对推进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J];煤炭企业管理;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晓西;;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德章;;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构建和谐社会:以黑龙江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9年12期
4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5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6 马风华;;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7 赵德海;贾晓琳;;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外包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8 杨大庆;舒纪铭;来燕;;长沙生产性服务业与工程机械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5期
9 曹贤忠;;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10 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4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房长兴;罗和平;吴秋爽;高志永;;沈阳市机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珍珍;陈功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前程;;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益瑞涵;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佟东;日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郭丽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罗顺风;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王轶楠;我国利用FDI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宋海平;山东省FDI环境效应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锡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星;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3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5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贺卫,伍星,高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2期
7 江小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2期
8 魏作磊;;FDI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兼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偏低现象[J];经济学家;2006年03期
9 李雪;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1期
10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光明;服务业FDI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8年度金老鼠夹子奖(年度最佳产品)奖获奖企业之创新调查[J];工业设计;2008年12期
2 郑文智;;制造业升级与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治理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孙婧;;从“西装”到“T恤”:一场制造业的革命[J];商周刊;2011年19期
4 本刊编辑部;;尹中卿:中国制造业存在三大弊端亟待升级[J];创新科技;2010年08期
5 ;谢伏瞻: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3期
6 刘宾;;从“用工荒”看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04期
7 李晓春;;浙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制约与突破路径[J];经济师;2008年10期
8 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北京制造业升级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19期
9 严任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浙江宁波的实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6期
10 张慧;;转型期制造业升级与劳工权益保护[J];社会观察;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兴黔;;发挥结构设计竞赛作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赵月飞;;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3 宫芳;;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4 廉凤梅;季贵斌;侯永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5 刘晓敏;;国家创新能力预警研究初探[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陈小刚;陈俊风;林善明;;《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陈培霞;;浅析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术峰;;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摇篮[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候玉奇;;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马龙;贾继伟;刘爽;;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刚;南昌将推动制造业升级换代[N];南昌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宝亮;制造业升级的一个样本[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司建楠;南存辉代表:建智能电网促制造业升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徐红卫 通讯员 宋世高;投入5006亿元江苏重大产业项目助推制造业升级[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田晶;制造业升级应借力“世界办公室”[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亚洲制造业协会副会长 陈经纬;制造业升级须靠科技进步[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邱曙东 杨健 张斌 通讯员 马燕燕;抓住制造业升级新机遇[N];解放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祁国平;院士专家云聚 助推银川装备制造业升级[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陈栋栋;李培根:信息化是制造业升级的利器[N];中国工业报;2009年
10 闻力生(国家服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制造业升级的财经指向[N];中国纺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丽伟;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凌;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邓立治;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雷小毓;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张旭;企业文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吕一博;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延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10 刘振峰;基于创新能力的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冰峰;大学物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云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正荣;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阎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吕绍锁;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一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10 傅梅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创新能力演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3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23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