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服务业能长期促进中国就业增长吗

发布时间:2018-11-21 15:19
【摘要】: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经济回调与就业上扬并存的格局,其中服务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服务业具有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基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检验发现,中国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结合当前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其次,基于修正的就业方程我们发现,服务业就业弹性远高于工业部门,而且具有更强的就业粘性。服务业发展既可以充当国民经济的就业海绵,还可以充当就业的稳定器。中国当前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好这两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既要推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要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升级,二者不可偏废。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appeared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correction and employment rise, in which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mote employment growth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Firstly, based on the test of Baumor-Fuchs hypothe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m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is greater than 1.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re is broa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econdly, based on the modified employment equation, we find that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and it has stronger employment viscosity.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can not only act as the employment spong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also as the stabilizer of employment.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ressure in China mainly comes from migrant workers and college graduat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these two groups,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ervice industry and speed up the upgrading of new service industr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XNJ01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第4期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F719;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作磊;;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2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3 顾乃华;;结构奖赏还是结构负担?——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演变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6期

4 张月友;刘志彪;;替代弹性、劳动力流动与我国服务业“天花板效应”——基于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5 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6 李建华;孙蚌珠;;服务业的结构和“成本病”的克服——Baumol模型的扩展和实证[J];财经研究;2012年11期

7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李爽;;对我国服务业就业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5年07期

8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9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10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大春;;安徽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懿玮;徐爱萍;;服务生产率困境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燕;;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4 郑吉昌,夏晴;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整合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吴涛;李姗姗;;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陈岩峰;中国服务业发展特点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16期

10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3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赵尚梅;陈曦;李勇;;我国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及产业关联研究[A];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C];2007年

5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羌建新;;以公共服务采购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发展[A];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研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改革论坛文集[C];2009年

8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9 孙宁华;黄玉梅;陈芳芳;;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动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言彩;;金融危机前后江苏省劳动力就业特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罗经华;金融危机与产业均衡[D];浙江大学;2010年

7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庄霖;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肖方国;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黄声兰;江西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雷;;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弹性方面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2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3 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上)[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4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5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6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7 陈凯;;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8 魏作磊;;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9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存在“成本病”问题吗?[J];财贸经济;2008年12期

10 顾乃华;夏杰长;;生产性服务业崛起背景下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中国236个样本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从就业弹性看我国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李慧;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张浩;刘金钵;;我国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年03期

4 黄安余;;就业弹性下降与增长方式选择[J];经济师;2007年11期

5 张顺;陈丁;;中国产业间就业弹性的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18期

6 史英杰;吴育华;蔺宇;;城市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17期

7 丁守海;刘昕;蒋家亮;;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杨丽;赵富城;;我国就业弹性长期变动趋势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张继鹏;刘德鑫;;关于我国高新区就业弹性的分析[J];中国市场;2009年45期

10 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国军;张继平;郑建明;;基于就业弹性的海洋人力资本地区性差异比较分析[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蓝宝江;李军;;产出增长、资本积累与中国工业就业弹性——基于东部与中西部1998-2002年省际工业数据的测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蔡f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我国不同产业就业弹性走势[N];经济日报;2003年

2 记者曹海涛;探究最大就业弹性[N];经济日报;2003年

3 ;提高就业弹性必须开放发展第三产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陆铭 欧海军;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才能提高就业弹性[N];消费日报;2011年

5 王智勇;弹性:就业政策的取向[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陈乐一;努力提高就业弹性[N];光明日报;2001年

7 ;王智勇:提高就业弹性[N];中国财经报;2006年

8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9 宏源证券 王英;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N];证券时报;2003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f ;一切围绕就业这个中心[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得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安徽省就业弹性测算和扩大就业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2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肖春平;中国就业弹性的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琳;基于就业弹性的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尚华;湖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李刚;产业就业弹性变动规律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孙婕;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田贵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欧海军;高增长低就业[D];复旦大学;2012年

10 王广国;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7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347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