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Abstract]: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arkov region system transfer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MS-VAR), which focuses on dynamic analysis. The model is divided into "low correlation" and "high correlation" system automatically.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explored by dynamic transformation and impulse influence of the two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states with 2004 as the dividing point, but each of them shows strong correlation; 2) China's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how a trend of convergence after 2004, and this trend is quite stable; 3) the impact of producer services on manufacturing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manufacturing on producer services.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1JGA014) 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项目(QBJJJ201009)
【分类号】:F719;F4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2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3 朱有为,张向阳;价值链模块化、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9期
4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5 原毅军;李军;;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基于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转移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4期
6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7 刘志彪;;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郑吉昌,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2期
9 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10 王贵全;论生产性服务对贸易格局的影响[J];亚太经济;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3 方大春;;安徽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6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肖宁;庄尚文;;模块化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9 郑吉昌,夏晴;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整合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孙永波;王道平;;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郝晓兰;;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草原旅游发展路径的创新选择[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鹤春;王家斌;;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沈阳航空经济区产业群构建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9 羌建新;;以公共服务采购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发展[A];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研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改革论坛文集[C];2009年
10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4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季舒琳;服务外包的经济福利效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庄霖;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许华斌;江西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黄声兰;江西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年02期
2 丰雷;;产业集群与技术关联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年05期
3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4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5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6 朱瑞博;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以IC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7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8 许宪春;90年代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0年06期
9 刘戒骄;服务业的开放及其对工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10 周振华;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兼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强荣;庄伯超;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5期
2 冯泰文;孙林岩;何哲;张颖;;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J];科学学研究;2009年06期
3 李松庆;;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措施[J];广东科技;2010年23期
4 郑长娟,贝洪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宁波制造业战略升级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6期
5 黎玉柱,施文艺;湖北省与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特点之比较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08期
6 杨金志 ,仇逸;"中国制造"的软肋在哪儿[J];科技信息;2005年02期
7 崔海霞;;焦作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8期
8 秦远建;陈亮;张玲;;城市特征对知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投资组合影响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6期
9 杨新美;;制造业自主创新:“企业理性”如何对接“国家理性”[J];发明与创新;2007年03期
10 陆正华;李敏贤;;基于制造业创新方式的因子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利民;;面向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林一松;方平;郑时雄;;制造业中基于DSP的嵌入式智能控制器[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俊杰;;制造业顾客满意度测量三因素的分析[A];新世纪第一次中国ISO9000论坛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春 宦建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杜静 通讯员 冯勇琦 林斌 邹海强;投资成企稳回升火车头 全面复苏须仰仗制造业[N];海峡财经导报;2009年
3 记者 陈雪根;万通变身: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世杰;政策孕育制造业投资机会 2G与3G建设并行竞争激烈[N];通信信息报;2009年
5 邱海旭;制造业:电子商务的下一个拥抱者[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记者 李华;给西安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翅膀[N];西安日报;2003年
7 赵彤刚;东方精选 重仓制造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庞东梅;莫让“中国制造”走下坡路[N];金融时报;2007年
9 魏涟明;北辰区将成天津制造业重镇[N];中国特产报;2008年
10 ;珠三角制造业用工需求比上季度减少4.68%[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6 崔耀东;制造业信息系统应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7 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张晖;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美莹;湖南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田曦;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王于;安徽省产业集群战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2008年
5 刘刚;基于IT的制造业生产作业联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杨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制造业升级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张琦伟;制造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昱尧;中国ICT产业发展及其对制造业影响的经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9 王松;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刘云鹏;陕西省区域性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2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37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