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青海省第三产业与能源强度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和SVAR模型

发布时间:2018-12-26 12:32
【摘要】:青海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矿产资源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强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文章运用VAR和SVAR模型,对青海省第三产业和能源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短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在中长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趋于平稳。据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优势行业,尤其要发展旅游业,这样能够在发挥青海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降低能源强度的多赢目标。
[Abstract]:Qinghai province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high energy intensity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low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while giving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rtiary industry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Qinghai Province is analyzed by using VAR and SVAR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energy intensity, a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th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on reduc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tends to be stable. Therefore, 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tourism industry, so as to realize the multi-win goal of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duc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whil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研究”
【分类号】:F719;F426.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寅玲;王聃同;周伟;;基于灰色理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分析——以青海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2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3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4 杨国英;王小梅;;基于SSM的青海省产业结构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03期

5 李岚红;;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1期

7 马金花;;第三产业对青海经济的影响[J];青海统计;2003年09期

8 魏子清;周德群;王群伟;岳江君;;中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J];资源科学;2009年07期

9 王小平;;任重道远 机制先行——对青海省节能降耗工作有关情况的初步调查[J];西部金融;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3 方夏青;吴添祖;欧阳仲健;;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4 张建文;刘学之;巩奎永;;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杨彦强;时慧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进展述评——1998~2011年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张明;;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Heavy Industry Share Increase Is Causing Higher Energy Consumptioni[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8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耗量关系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10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熊华文;;基于单位GDP能耗的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白万平;;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5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沈续雷;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段宗蓬;江西工业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马国波;湖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敏;黑龙江宾县大顶山49.5MW风电场工程财务可行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敦祥;李志献;;基于GM(1,1)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的广西GDP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3 张志柏;;中国能源消费因果关系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3期

4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5 张晓梅;张树深;张芸;陈郁;;基于GM-PLS组合模型预测一次能源消费[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6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7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8 王群伟;周德群;;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8年07期

9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10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10年10期

2 付六根;;我国化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3 刘叶;王磊;;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嘉蓉梅;张华;;能源强度变动与技术效率的结构演变——基于四川的统计数据[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5 施凤丹;刘春平;郭红燕;;基于SDA的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8年02期

6 李国平;杨洋;;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和广东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5期

7 师博;;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分析——一项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8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9 谢超;;FDI与能源强度关系的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10 李爱军;;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湖北省能源强度分解[J];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袁潮清;刘思峰;郭本海;;中国能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金锁;赵京;王喜莲;;陕西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对策思考[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巧生;余国合;;能源消费与人文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长虹;李莉;黄成;王冰妍;赵静;戴懿;章树荣;黄德马;;Leap模型在上海市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减排预测中的应用[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9 俞珠峰;成玉琪;;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洁净煤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谢永琴;王晓鹤;;浅析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变[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薛长福;青海省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雪;未来五年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将翻番[N];中国工业报;2010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5 刘淑霞 赵国伟;哈尔滨能源供需平衡 利用效率须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王晓峰 常建军;义海能源荣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称号[N];中国煤炭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孟晶;集成建模:为能源博弈“出谋划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执笔人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院士 杜祥琬;能源科学发展观研究概要[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明;破能源难题 工程院问计“节能优先控制总量”[N];中国工业报;2011年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解读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连德;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5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张华明;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李明玉;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D];东北大学;2009年

8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王达;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金冰茹;基于空间分析的能源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胡成卉;西部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汤春效;我国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杨丽娜;我国大宗能源开发利用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9 张丽娜;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巩奎永;北京市能源消费关联分析与行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92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392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