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eveloped countries comes to a large extent from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 producer services at the high end of global value chain will b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brought abou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resulting in a large re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t the same time.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can improve the output efficiency on limited land and bring about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The system reform of producer services should be further deepened, the l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producer servic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in China should be promo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扩大内需条件下提高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1JJD790036)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及成长动力研究”(项目编号:2011B811)
【分类号】:F719;F2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勋;买买提江;;广州的生产服务业与CBD发展[J];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2 闫小培,钟韵;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3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4 刘志彪;;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孙钰;孙敏义;;城市化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江静;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2009年11期
7 石忆邵;施玉麒;;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赵姚阳;濮励杰;卜崇峰;;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6年01期
9 蒋三庚;;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黄富厢;上海21世纪CBD与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规划的构成[J];时代建筑;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爱请;葛京凤;于江海;;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2 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3 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4 华中;康国定;周秀慧;;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CBD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5 吴壮金;周兴;左志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6 斯日古楞;卡海衣沙尔江;艾尼瓦尔;夏克尔江;;基于GIS的黄冈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7 何国松;刘成武;罗倩;金三峰;;1990~2008年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8 赵鸣浩;;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9 潘庆;张王雁;杨成凤;;国内外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军;李继承;王郁;;安乡县集约利用土地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培根;赵青宇;;江苏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性评价及机制创新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孔凡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演变与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刘吉伟;;建设用地集约节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倩倩;黄贤金;张兴榆;刘欣;;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唐奇;鞠登平;徐平平;张安录;;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夏敏峰;李爱新;匡英剑;邵虹;李资华;戴军;;基于GIS的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付君;;泉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颜俊;巴西人口城市化进程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覃事娅;耕地储备理论及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漆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吴壮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廖平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福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集约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谢广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法朋;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凤芳;徐红;;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2 黄贤金,陈利根,冯年华;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2期
3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2期
4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5 方浩;李鹏;任小蔚;;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J];城市规划;2009年S2期
6 袁奇峰;21世纪广州市中心商务区(GCBD21)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7 石忆邵;彭志宏;陈华杰;陈永鉴;范华;;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对上海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8 张双长;李稻葵;;“二次房改”的财政基础分析——基于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0年07期
9 郑成德;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1期
10 武建军,杨思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军;上海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区区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哲;杨晓梅;代燕;;中心城市在旱生境下绿洲经济发展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城市化谱写华泾发展新篇章[J];上海农村经济;2011年03期
3 朱李益;;推进台州城市化的战略转变[J];学习与思考;1998年03期
4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2期
5 苏海峰;苏新威;张建民;;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武汉城市科学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9年04期
6 李文星;袁志刚;;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郭利平,沈玉芳;21世纪初中国西部城市化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林天飞;;对“农村城镇化”基本内涵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6年12期
9 郑健翔;;刍议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之集聚效应[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10 徐芳;张文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残疾人就业促进[J];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坤建;岳学文;奎建蕊;方晋;方海东;潘志贤;杨艳鲜;纪中华;;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李贤彬;李向东;;具有人口容量限制的城市化模型[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3 周干峙;;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小虎;;避免土地利用失控应纠正城市偏向[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吴国伟;;河南省的城市生产率与城市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冯娟;;试论城市化本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宋明爽;;城市化战略与政策取向分析[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方洪;崔笑天;金淑娟;;城市化与生态城市[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庞见波;;烟台城市化应向西与开发区对接[A];烟台中心城市发展研究[C];2007年
10 倪玉娟;李雪铭;;近十年来我国优秀宜居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芮城县县长 员志东;城市化: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2 ;从离土不离乡到城镇城市化[N];经济日报;2001年
3 金中梁;从三方入手加快欠发达地区城市化[N];中国信息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顾巍钟;南京五年实现效县城市化[N];新华日报;2005年
5 广东省江门市市长 雷于蓝;试论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城市化的关系[N];中国建设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初训;加快城市化改造 拓宽发展空间[N];丹东日报;2006年
7 一丁 整理;城市化之迷: 从PPT城市到动漫城市[N];经济观察报;2006年
8 记者 张炜 裴文彬 裘立华;苏商:兴于“离土”,,落伍于“守土”[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陈丽;推进城市化 建设“太湖西线第一城”[N];宜兴日报;2007年
10 林彦龙;布龙路城市化改造明年动工[N];深圳特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李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产权交易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6 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毕琳;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唐晓东;投资视角下城市公用企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靓君;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李雪梅;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5 曹建锋;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与增长动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庄树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郭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的道路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罗猛;中国内生型城市化范式分析——龙港个案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编号:2402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40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