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三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23 19:07
【摘要】:本文基于OECD发达国家和我国2000年、2005年的投出产出表,将各经济体的4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归并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14个第三产业部门构成的16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和中间投入率,对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互动融合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的上升,第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大幅提升。然而,相对于OECD十九国,我国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仍然过低,但是随着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output tables of OEC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in 2000 and 2005,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48 sectors of each economy into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16 sectors composed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14 tertiary sectors. By using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intermediate input rate,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fusion law betwe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mediate investment rate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added value ratio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creases greatly.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OECD 19 countries, the intermediate investment rat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 is still too low, but it is on the rise with the time as a whol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2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3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12期

4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亚男;;两化融合中我国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尹章池;郭慧;;关于出版媒介融合的综合性研究[J];编辑之友;2009年05期

7 陶喜红;;出版集团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及其对价值链建构的意义[J];编辑之友;2012年03期

8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陈颇;;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刘书瀚;宋明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徐林清;陈碧莲;;制造企业特征与快递服务需求模式[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5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8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锐;基于网络融合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化飞;基于产业链条的中国TD-SCDMA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10 刘彦东;新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2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3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4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5 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克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6 周振华;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兼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7 赖明勇,阳小晓;金融中介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8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9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10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7期

3 余传青;胡丹婷;;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服装制造业影响的定量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甘瑶;;对军工企业发展服务业的思考和建议[J];航天工业管理;2006年02期

5 钟若愚;;产业融合:深圳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钟若愚;;深圳服务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途径[J];特区经济;2010年02期

7 陈宪;;论产业跨界融合对服务经济的影响[J];科学发展;2010年07期

8 黄立新;李玉娟;;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王玉玲;;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3期

10 丰志勇;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空间及重点研究[J];开发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8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10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2 福建省省委党校 蔡勇志 博士 福建省闽港澳合作办 黄娜恩 处长;加强闽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合作 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N];国际商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邵珍;为企业过冬注入“强心剂”[N];文汇报;2009年

4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陕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徐瑞哲;上海:首个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验区[N];解放日报;2009年

6 衡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 欧杏;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突破[N];衡阳日报;2008年

7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8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9 杨中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N];台州日报;2008年

10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8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智伟;大庆高新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潘善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曹亮;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陈仕权;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及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静;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新区区域创新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6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446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