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is divided into embedded, cross and bundled. The fa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is mainl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y by enhanc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epening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ation. 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carry ou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 & D cooperation system in key technology fields.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华南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003028) 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0B07030011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52101000002)
【分类号】:F424;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2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3 周振华;论信息化中的产业融合类型[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4 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上)[J];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文波;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丹;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高传胜;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与中国推进经济服务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7年04期
3 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4 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柳旭波;;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7 姚涛;鲍华俊;杨薇;;高技术产业集群中非正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9 胡晓鹏;区域差距与区域信息化:一体化互动关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10 于刃刚,李玉红;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温新民;;硅谷创新体系中的知识管理与技术管理[A];第十二届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凤武;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及其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3 林季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李正卫;动态环境条件下的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D];浙江大学;2003年
5 朱卫东;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经济特征分析及管理体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于良春;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何丰;制度变迁中的企业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青;本地电信的管制与竞争[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栾兰;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凌晨;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会聚平台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敬标;企业战略信息化管理[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大元;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6 梁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理论对中国的意义[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刘成;长三角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8 丰志培;中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胡穗生;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分析[D];汕头大学;2001年
10 陈慧;面对入世: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2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3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5 马庆国,李艾;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组织学习效应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陈柳钦;;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8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9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10 于刃刚,李玉红;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J];生产力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俞东慧;企业流程变革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动态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杨名;服务创新及其对服务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含;企业对战 产业融合 IT、家电难分彼此[J];多媒体世界;2003年03期
2 张华;;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J];求是;2010年15期
3 钟耳顺;庞静;骆驼人;;2005,中国GIS的转折之年[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1期
4 关东;;自主创新树品牌 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续写柳州工业辉煌[J];当代广西;2006年06期
5 孔波;;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电力设备;2006年03期
6 苑二钢;;红双喜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J];上海国资;2006年05期
7 何颖芳;;自主创新系列报道之二 自主创新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走向世界[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8年06期
8 ;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 访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边农晨先生[J];现代制造;2008年16期
9 洪程东;李金龙;季伟东;杨长青;;自主创新的国产风电加工设备[J];金属加工(冷加工);2009年07期
10 本刊通讯员;新力公司通讯员;;自主创新 蓬勃发展——新力公司LED系列产品继世博会后参展包头·中国稀土新材料及绿色照明展览会[J];四川稀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日新;;大力推进核电自主创新 打造中国先进核电品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2 王哲荣;;“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我国主战坦克研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3 金志海;马先征;冯成军;;关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4 曾义芳;孙志忠;刘志文;陈正捷;刘培志;;信号处理技术产业化的前景[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陈尚本;于永春;时衍柏;;以完善体系为载体的煤矿企业自主创新研究[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高成;;在自主创新中加速中国汽车电子的发展[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锐;黄玉波;;加快发展第一生产力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关于鹤矿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的研究与思考[A];2007煤炭经济研究文选[C];2007年
8 梁超军;;强化自主创新 推进国际合作[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张晓萍;;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金融危机——铝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10 王首成;;依靠自主创新 促进企业发展[A];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书喜;江汽集团自主创新称雄海内外[N];安徽日报;2006年
2 夏静;湖北 使自主创新更具活力[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洋;自主创新促“哈飞”腾飞[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4 兰海侠;自主创新:如何避免孤军奋战?[N];机电商报;2007年
5 吴杳思;吉利自主创新之初探[N];台州日报;2007年
6 颜光明;自主创新谨防“虚火”[N];中国商报;2006年
7 陈光祖;给自主创新一个宽容的环境[N];中国商报;2007年
8 高赛;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N];光明日报;2008年
9 小南;帮助行业自主创新[N];广东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蕾 通讯员 龚辉平 胡伟;南京重点支持船业自主创新[N];中国工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岩;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霞;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张敏;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协同机理与动力模式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高寒峰;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赵宇新;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郭文强;我国轿车工业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田丹;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志伟;基于吸收能力的中国铝业改进式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赞;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梁昌娟;基于虚拟研发组织模式的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丹;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周绘丽;我国摩托车工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喜儒;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综合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吴向南;浙江轻工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7 李青云;河南省FDI对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8 高瞻;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9 周军;提升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钧骅;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沈阳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24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524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