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图文】:
恪DP臀榷ㄐ?检验结果显示,,VAR(3)模型特征根均在单位圆内,模型稳定(见图1),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DLnM和DLnS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0.8389、0.7897,具有较强解释力。模型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表8VAR(3)估计结果回归结果回归函数DLnM回归函数DLnSD(LnM(-1))0.98360.2477D(LnM(-2))-0.21600.6241D(LnM(-3))-0.0171-0.2757D(LnS(-1))-0.2643-0.4446D(LnS(-2))0.29160.0249D(LnS(-3))-0.4804-0.1549C0.10820.1656R20.89930.8234R20.83890.7897AIC=-4.9799SC=-4.2937图1VAR模型稳定性检验4.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在误差项上加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带来的影响,即确定了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时滞作用。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系统的动态变化,了解各变量对新信息的作用程度。DLnM和DLnS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2和94
图3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制造业对其自身一个标准差冲击具有较强响应,且在滞后2期达到最大值3.6%,之后冲击逐渐减弱,滞后7期达到最低值-1.2%,滞后7期后又开始有所回升。制造业对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标准差冲击波动较大,在滞后4期达到最低值-5%,滞后9期达到最大值2.5%。图3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来自自身标准差的冲击响应较为明显,第1期就达到最大值12%,之后逐渐减弱,呈现不断波动的状态。而生产性服务业对来自制造业标准差的冲击响应较为微弱,在滞后5期后基本没有响应。图2DLnM对冲击的响应图3DLnS对冲击的响应表9方差分解结果DLnMDLnSPeriodDLnMDLnSDLnMDLnS1100.00000.001.530598.4695273.721626.27832.624897.3752371.467228.53295.781094.2190446.407053.59315.882894.1172545.889154.11095.560694.4394640.587559.41254.794195.2059740.117259.88284.650095.3500839.494860.50524.604195.3959937.177662.82244.493295.50681037.118962.88114.331095.6690表9是利用VAR(3)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制造业对自身预测标准差的作用在前3期较为明显,产性服务业对其作用效果不断增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预测标准差的作用响应较为明显,围绕95%上下波动,工业的作用极其微弱。由协整检验和VAR模型表明,西部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失衡,但系统会自动调整回到均衡状态。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表明,西部地区制造业对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响应较为明显,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不够突出,目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处于产业内部循环状态,即对自身支撑作用更为明显。五、结论和政策建议(一)主要结论第一,从直接消耗情况来看,西部?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12CJL07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层级金融增长极实证研究”(10YJC7904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构建西部地区多层次金融增长极研究——基于增长极理论和金融地理学视角”(CDJSK100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西部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创新机制研究”(CDJXS12011101)
【分类号】:F719;F4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乃华;生产服务业、内生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王满仓;高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基于超边际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的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10年04期
2 周丹;应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综述与展望[J];情报杂志;2009年08期
3 高健;;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9年03期
4 黄建锋;;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及启示[J];企业经济;2009年12期
5 阮陆宁;邹美凤;;中部地区服务业对工业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1年01期
6 谷宇;刘平洋;;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年05期
7 刘碧华;;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养高素质人才[J];企业导报;2009年02期
8 梁玉;陶静;;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7年的样本[J];企业导报;2009年04期
9 张宏;;第三产业关联特性分析——以北京为例[J];企业研究;2010年10期
10 朱胜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结构与影响:国际经验及启示[J];改革;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石秀和;张荣志;;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基于合肥市的实证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龙跃;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服务博弈及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刘炳春;服务型制造网络协调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卢建平;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及战略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蒋玉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2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3 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年12期
4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启平;;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3期
2 田喜洲;;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与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翁贞林;朱红根;张月水;刘小春;;江西省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的典范相关分析[J];老区建设;2008年06期
4 何永达;;浙江省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年07期
5 唐强荣;徐学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J];软科学;2009年08期
6 李博;贾志永;;我国制造业科技投入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2GS~2-ISS模型的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钱书法;贺建;程海狮;;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新探——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8 周鹏;余珊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贡献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3期
10 杨杰;宋马林;;中国物流服务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波;牛盼强;董意凤;;基于省域的经济知识基础与创新表现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崔新锋;;低碳经济视角下贵州省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姜光磊;;基于宏观视角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4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田佳妮;;我国农民收入与三大产业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6 陈传红;赵学锋;张金隆;;基于C2C网站制度的消费者信任实证研究[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琳;;中国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入动因实证研究[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温彬;;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9 段云;王福胜;孙文璧;;单个大股东控制下的董事会结构模型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柳思维;黄毅;张国政;;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亚彬 隋秀勇 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不畅的根源在哪儿?[N];现代物流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戚一川;我市加快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N];青岛日报;2009年
3 记者 熊建;制造业PMI连续10个月高于临界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记者 陈雪根;万通变身: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5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李春城;深入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N];四川日报;2011年
6 资阳市委书记 李佳;坚持“两化”互动发展努力建设幸福资阳[N];四川日报;2011年
7 记者 蒋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统筹促进“两化”互动发展[N];巴中日报;2011年
8 李邦才 达兴文 特约记者 程明;唱好“两化”互动发展“重头戏”[N];自贡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罗学锋 尹瑶;找准定位 完善举措 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N];乐山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秦逸;辽宁构筑沿海腹地互动发展新格局[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金涛;利率、股价和汇率关联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丽丽;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刘志标;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刘昱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刘彬;基于绿色采购的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汪轶;知识型团队中成员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效果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俊;基于制造业互动的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析与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冯海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3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秀霞;生态关系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雪梅;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与动态外部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陈仕权;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及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怀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2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54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