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JL001)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J517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114.1;F424;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2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4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6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7 郑吉昌;夏晴;;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问题[J];改革;2010年05期
8 王荣艳;;东亚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结构变迁研究——基于“雁阵”模式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年03期
9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大春;;安徽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4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郑吉昌,夏晴;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整合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吴涛;李姗姗;;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付静;陈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陈霞;吕廷杰;;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电信业地位的演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征驰;服务外包组织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龙跃;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服务博弈及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骆意;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申朴;技术变迁、要素积累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卿前龙;休闲服务的经济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2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3 田晓军;银行业务外包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J];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06期
4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5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6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7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8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9 李志强,李子慧;当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11期
10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王满仓;高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基于超边际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J];西部商学评论;2010年02期
2 吴金艳;;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J];传承;2011年19期
3 ;四川省经信委副主任施晓川一行调研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J];泸州科技;2011年02期
4 郭东海;;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年05期
5 罗军;;高端制造业与大跃进[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5期
6 吴晓琛;;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7 张述冠;;生产性服务业乘势待起[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08期
8 ;促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世纪行;2011年08期
9 魏江;;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线图和模式选择[J];今日浙江;2011年12期
10 郑佩玉;;香港制造业的地位及走势分析[J];当代港澳;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曙;;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杨叔子;;信息时代和网络条件下的制造业发展及其前景[A];首届湖北科技论坛主体报告及专家建议书[C];2001年
3 路甬祥;;绿色、智能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A];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主旨报告[C];2010年
4 崔焕金;曾蓓;李旗纲;;山东半岛制造业产业链高端攀升的理论与政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邬贺铨;;信息化与制造业发展[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海涛;;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业新型商业化模式探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道东;王玉明;施庆华;;增强企业能力提高云南机械制造业竞争实力[A];2002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暨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鲁成;王彤;;北京制造业各行业综合竞争能力评价分析[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宋慧京;;打造中国品牌产品,实现大型养路机械制造业持续发展[A];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廉水;周勇;;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评价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杨楠 记者 孙宜华;民盟市委调研我市船舶制造业发展[N];连云港日报;2011年
2 鲁文;烟台船舶及海工制造业发展迅猛[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记者 杨诗国 通讯员 郭玉田 荆升文;阳泉矿区:制造业发展迅猛[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4 记者张伟东;市领导调研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情况[N];白银日报;2009年
5 记者 陈凌;打造“南昌模具城”助力制造业发展[N];南昌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廉维亮;制造业发展要“安内”兼顾“瞻外”[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宁彬 实习记者 王肃宁;国产化推动民族制造业发展壮大[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谭浩俊;警惕资本逃离制造业现象[N];安徽经济报;2010年
9 媒体评论员 谭浩俊;资本逃离制造业现象不容忽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左永刚;新兴技术推动高端制造业崛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田红云;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袁开洪;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会清;新国际分工、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6 杨磊;中国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黄伟;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与市场竞争[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崔海潮;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中心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于向光;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育芬;日本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厦门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杨yN;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测度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范磊;我国银行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
本文编号:2548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54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