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00:39
【摘要】: 随着新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工业经济为主转型为服务经济为主的演进历程。在此大转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空间现象:基于人脑创意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在城市衰败地区集聚发展而形成了“创意产业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空间形式,它是集不同行业高端价值部分(研发、设计和营销等)于一体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城市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和源头,推动着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空间的转换与提升,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和亮丽的区域之一。 作为一种新经济空间,创意产业区由于源于个人创造力的开发,对文化的生产功能关注又使其形成独特的空间和竞争优势,具有无限创新的经济空间,同时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产业空间。因而一经出现,就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不仅主宰着当今发达国家的精神文化生产、消费和生活,也日益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模式。但需指出的是,创意产业区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的SoHo,但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创意产业区的研究虽已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同时也引起决策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极大关注。但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还刚起步,理论不足和滞后十分明显,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个案研究等,在学理探索方面主要借鉴于产业群落理论,相比之下对于空间动力关系、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更少,理论探讨不够,已成为妨碍学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实际需求十分迫切。本文认为,创意产业区的主要意义在于空间创新、新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空间更新,因此,开展创意产业区的经济空间动力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本文借鉴经济空间动力学、系统论和演进经济学等理论,开展了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 根据以上思路和研究目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学关系、作用机理、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等进行了探索:第一,将空间研究作为创意产业区研究的重点,分析了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因素、关系和作用机理。指出柔性劳动力市场、创意人才、地方文化、创意氛围、新经济和制度是其主要动力因素,这些动力因素构成了多维发散的网络空间动力关系。其中另类空间新增长理论可以很好地揭示作用机理和过程;第二,将创新研究作为创意产业区研究的目标,分析了创意产业区在区域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作用方式(即动力模式研究)以及形成的空间结果(即空间创新模式)。指出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市场主导下的渐进式模式、制度主导下的“蛙跳式”模式、市场和制度共同主导下的协同式模式。这几种动力模式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四种空间创新模式:空间转换模式、价值链接模式、互动增长模式和系统集成模式;第三,将创意产业区视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通过分析和探讨,系统内具有自我增强演进功能的动力机制,揭示了创意产业区具有自我增强的系统形态演进特征和无限创新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内外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综合作用模型,以此形成不同的动力模式和空间创新模式。 归纳而言,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创意产业区发展的产业基础是什么?2)这种新经济空间在区域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3)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有什么样的动力关系?4)表现出什么样的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5)在这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形成什么样的动力模式和创新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为基础理论探讨部分,重点在于分析和阐述研究背景和视角、创意产业的内涵、创意产业区的概念、促进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与条件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第五章和第六章,为理论分析和探讨部分,主要从创意产业区在区域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出发,研究和探讨了创意产业区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学关系和相关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创意产业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框架,认为创意产业区及其发展的最高级形态——创意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创新系统;第三部分即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主要是第七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本文把创意产业区视为一个开放系统,以此构成经济空间综合作用模型,进而指出,综合作用机制有三种动力作用模式和四种空间创新模式;第四部分为理论验证和总结部分,主要是第八章和第九章,主要对上海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和验证,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作进一步思考。 创意产业区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和新经济空间,代表着城市创新和功能空间转换的重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国际产业重新分工、外资快速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背景下,创意产业区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及其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地方创意产业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萌发新的竞争优势,成为政府和学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背景、条件、演进路径、动力因素、动力学关系和动力机制问题,得出了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模式和创新模式,期望对学科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有所积极贡献。
【图文】:

重点行业,上海,增加值


基金共同建立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四是展示交易平台。位于淮海路3世界广场的“上海创意之窗”,拥有1000平方米的面积,具有长年展发布和交易等四个方面功能,半年多来已成功举办4次大型展示交易国际交流平台。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中砂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盟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瑞典、加拿荷兰、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机构建立了合作联系培训平台。依托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大、东华大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相关专业,联合企业、行业机构和国际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示意图,行业结构,上海,示意图


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旧2()()d年.2(〕()5‘}图8一1上海创意产业重点行业增加值(亿元)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行业结构图口侧「发设训口口建筑设计创意口文化传媒创意四咨询策戈日创意圈日寸尚消费创意一一图8一 2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行业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编制:《2006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2.发展特点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上海特色”,这种特色是源于各国和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的考虑。由于世界上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同,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同。上海人均GDP目前己超过5000美元,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虽已初步具备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条件和市场需求,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GDP3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71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波;周振伦;周波;;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2 刘玉;冯健;;创意北京发展: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3 丛海彬;高长春;;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2010年07期

4 马仁锋;吴杨;沈玉芳;;产业区演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兼论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5 杨松明;沈月娥;;浅论吉林省高校威客地图建设——一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1期

6 江晓敏;王波;;创意产业及城市再生的研究——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工业建筑;2010年09期

7 吴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6期

8 冯筱;刘虹;包晓雯;;伦敦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5期

9 肖雁飞;廖双红;;基于创意产业区发展的城市空间创新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8期

10 汪洁;;浅析推进景德镇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晓东;创意城市的路径选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李威;更新·嬗变[D];天津大学;2007年

5 张白玉;创意产业园区组织生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王伟伟;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9 戴钰;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王惠;苏州设计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张新星;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莉莉;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契合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梁盈盈;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杨锦坤;广州市创意产业园空间分布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莫星;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刘凡荣;创意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闫加强;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田巧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608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608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6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