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的质与量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研究——来自OECD国家的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的质与量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研究——来自OECD国家的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OECD国家1989~2008年间面板数据分析,得到生产性服务的质量因素可以显著解释无效率项,而数量因素则不能,且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比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估计的值高12%~13%。得出结论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由技术、知识密集度代表的质量因素和劳动占比代表的数量因素共同影响。故产业政策的制定需促进生产性服务质与量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关键词】: 随机前沿分析 生产性服务 溢出效应 技术非效率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基金】:上海哲学社科青年项目“制度环境、董事会治理结构动态优化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EJB003)资助
【分类号】:F719;F424;F224
【正文快照】: 一、前言与文献评述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研究结果分别从需求、供给的角度,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角度、迂回生产等角度进行分析。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所不同。顾乃华[1]总结了目前已形成的四种主要观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2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3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4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5 邹薇;刘勇;;技能劳动、经济转型与收入不平等的动态研究[J];世界经济;2010年06期
6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杨世河;;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3 方大春;;安徽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6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郑吉昌,夏晴;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整合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吴涛;李姗姗;;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潘海岚;;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变迁及效应评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耀光;吴雁军;;产业互动视角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黄志龙;;中国传统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3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徐林清;陈碧莲;;制造企业特征与快递服务需求模式[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羌建新;;以公共服务采购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发展[A];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研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改革论坛文集[C];2009年
9 宋德军;刘阳;;发展服务业促进社会就业研究[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10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庄霖;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黄声兰;江西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和提升比重[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2 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与规模报酬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3 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4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5 韶泽,婧峗;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J];财贸经济;1996年11期
6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7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8 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3期
9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10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承亮;岳宏志;师萍;;人力资本及其构成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7年省域面板数据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2 黎美玲;;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师萍;韩先锋;卫伟;宋文飞;;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11期
4 王辉;;基于SFA的中国农村区域技术效率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项本武;;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1期
6 朱承亮;师萍;岳宏志;韩先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中国软科学;2011年02期
7 王然;邓伟根;;企业家精神对我国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年02期
8 何枫;;技术效率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外资溢出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7期
9 赵奇伟;张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效率增进——基于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10 隋聪;迟国泰;;基于随机生产函数的贷款定价模型及应用[J];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凤;陈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2 赵立雨;;基于SFA的区域R&D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Gary H.Jefferson;;直接海外投资在中国的溢出效应分析:研发战略的重要性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方志军;李帅;舒雷;刘汪卉尧;;基于Haar小波的沪港股市异常波动溢出效应研究[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万s,
本文编号:268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6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