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23:47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会促进沿线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会增强各产业内部的联系、融合,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而“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推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由生产性向现代化生产服务性转变的提议,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逐步崛起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品质、精细程度及其价值链产业延伸都提出了高要求。为了响应此号召,东北地区正在逐步形成全面开放的“内外联动、陆海互济”新格局,在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口号后着重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中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一般会使得各行业分工细化、深化,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将极大增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趋势,并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聚集和多样化聚集等因素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提供方向,达到促进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首先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出发,通过统计分析的方...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万人)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5-表4.1和图4.2描述了2004-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从业人员的情况,生产性服务业的七个细分行业的从业人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到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数量差不多,均超过30万人,同时金融业从业者人数增长较为稳定,由2004年的24.82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4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97%。图4.22004-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2004年出现异常数据,其从业人员数超过了45万,故予以排除,此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员数在2006年下降至23.67万人,后又于2015年上升至35.93,年平均增长率为2.55%,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东北地区的交通往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年均从业人数在20万人左右,波动幅度较小,在2004-2017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99%和2.52%,由于二者均为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推进,相信在未来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数2004-2013年间增速较为平缓,在2013-2017年期间开始增速,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37%,属于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作为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信息转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9.58万人迅速提升至2017年的19.67万人,7前时间里增长近两倍,其年增长率为7%。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具有逐步上升趋势,是产业稳定升级的基础和潜在优势。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结构分析,金融业、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是2004-2017年比重最多的行业,占到了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人数的60%左右,且逐年呈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6-2017年缺降至了56.98%;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环境、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一直保持在12%左右,在2011和2012年到达峰值;信息转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近几年才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就业人数比重于2016年突破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2006-2012年期间占比超过10%。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正逐步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演变。3、东北地区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图4.32017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在地级市的维度上,可以看到2004-2017年间,辽宁省内各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很均衡,在30%左右波动,最大值为大连市39.87%,最小值为辽阳市23.4%,营口市、沈阳市和锦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也超过了30%,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标准差为0.05,说明辽宁省内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分布较均衡,有“同进共退”的模式。
本文编号:3124427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万人)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5-表4.1和图4.2描述了2004-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从业人员的情况,生产性服务业的七个细分行业的从业人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到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数量差不多,均超过30万人,同时金融业从业者人数增长较为稳定,由2004年的24.82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4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97%。图4.22004-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2004年出现异常数据,其从业人员数超过了45万,故予以排除,此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员数在2006年下降至23.67万人,后又于2015年上升至35.93,年平均增长率为2.55%,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东北地区的交通往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年均从业人数在20万人左右,波动幅度较小,在2004-2017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99%和2.52%,由于二者均为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推进,相信在未来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数2004-2013年间增速较为平缓,在2013-2017年期间开始增速,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37%,属于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作为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信息转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9.58万人迅速提升至2017年的19.67万人,7前时间里增长近两倍,其年增长率为7%。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具有逐步上升趋势,是产业稳定升级的基础和潜在优势。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结构分析,金融业、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是2004-2017年比重最多的行业,占到了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人数的60%左右,且逐年呈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6-2017年缺降至了56.98%;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环境、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一直保持在12%左右,在2011和2012年到达峰值;信息转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近几年才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就业人数比重于2016年突破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2006-2012年期间占比超过10%。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正逐步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演变。3、东北地区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图4.32017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在地级市的维度上,可以看到2004-2017年间,辽宁省内各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很均衡,在30%左右波动,最大值为大连市39.87%,最小值为辽阳市23.4%,营口市、沈阳市和锦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也超过了30%,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标准差为0.05,说明辽宁省内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分布较均衡,有“同进共退”的模式。
本文编号:3124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12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