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及耦合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05:46
  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关系及耦合路径能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出我国各区域各年度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随后引入扩展的耦合度模型,测算和分析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度,并根据具体的耦合类型分类;最后,分析两者在耦合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程度,同时在分布动态学框架下设计出二者的耦合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系统中,仅有15个省(市、自治区)处于正向耦合,8个省(市、自治区)属于发展度和协调度都较低的耦合类型;第二,从地区间的分布动态上看,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动态不协调,前者固化程度大于后者,制造业的"低水平陷阱"现象比生产性服务业更严重;第三,本文分别设计各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路径,在缓解二者在地区之间的动态不协调问题的同时,能有效提升二者在各地区内部的耦合度。 

【文章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20,(10)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研究设计
    (一)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机制
        1. 分工深化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路径。
        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路径。
    (二)耦合模型框架
        1. 系统协调模型。
        2. 系统发展模型。
        3. 耦合模型。
    (三)耦合路径思路
    (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固化程度测度
        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
        2.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化程度测度——俱乐部趋同指数。
    (五)数据说明及来源
三、实证分析
    (一)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及特征
    (二)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比
    (三)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四)各省(市、自治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
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路径
    (一)中国区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动态协调性分析
    (二)中国区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路径
        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耦合类型分类。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L-V模型的重庆两江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J]. 杨伟,李晓华,张海珍,廖和平,褚远恒.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俱乐部趋同的检验、测度及解释:2003—2015年[J]. 周迪,周丰年.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7)
[3]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 唐晓华,张欣珏,李阳.  经济研究. 2018(03)
[4]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绩效研究——基于浙江省的数据[J]. 李晓钟,陈涵乐,张小蒂.  中国软科学. 2017(01)
[5]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豆建民,刘叶.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6(04)
[6]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空间极化的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J]. 关伟,曹佳宾,许淑婷.  地理科学. 2015(06)
[7]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 逯进,周惠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09)
[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空间分布[J]. 杨帆,叶嘉安.  热带地理. 2013(02)
[9]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 赵放,成丹.  世界经济研究. 2012(07)
[10]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  中国工业经济. 2006(09)



本文编号:3634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634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