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基于城市等级体系视角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基于城市等级体系视角的分析
【摘要】:从一个较新的城市等级体系视角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顶级城市,集聚程度持续上升,而制造业则呈现出由顶级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的态势。基于对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实证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其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进步的机制来实现;而制造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这意味着城市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已发生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城市生产率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进一步的动态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对特大城市生产率和城市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中国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城市等级体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3102)
【分类号】:F719;F299.2
【正文快照】: 〔修回日期〕2015-12-25一引言城市生产率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先的研究多关注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最先提出并系统考察这一论题的学者首推思维考斯卡斯(Sveikauskas),他认为,大城市拥有两方面的生产率优势:一方面,从静态角度来看,大城市能够通过更专业化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2 陈洁雄;;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实证研究:2000—2008[J];经济学家;2010年09期
3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岭;;近代中国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基于20世纪30年代工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6年10期
2 王振坡;翟婧彤;王丽艳;;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进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09期
3 石大千;张卫东;;城市规模是否提高了城市生产率[J];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09期
4 张亚丽;项本武;;区位选择与企业生产率溢价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6年17期
5 陈杰;周倩;;中国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协同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16年09期
6 许恒周;张文静;吴云青;;城市土地精明利用对城市规模的影响——以中国35个城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年08期
7 梁峰;郭炳南;;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08期
8 张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再思考[J];城市;2016年08期
9 魏守华;陈扬科;陆思桦;;城市蔓延、多中心集聚与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08期
10 刘欣英;;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经济问题;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2 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3 柯善咨;;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4 刘修岩;;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5 柯善咨;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6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7 刘修岩;贺小海;;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7年11期
8 刘培林;宋湛;;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绩效比较[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9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10 刘黄金;;地区间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基于中国各产业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杨丹;张明勇;;都市圈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形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2 梁涵;姜玲;杨开忠;;城市等级体系演化理论评述和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3 王宏江;朱洪瑞;侯明亮;;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等级体系与网络开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J.K.Ahn;H.O.Nourse;张弘芬;张文合;;城市等级体系空间经济相互依存模型[J];地理译报;1992年04期
5 张争胜,邓线平;中国城市等级体系问题的初步研究[J];城市研究;1999年01期
6 杨宇;张小雷;雷军;;基于客货运量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杨宇;董雯;刘毅;张小雷;雷军;;基于交通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4期
8 何万军;;湖南省城市等级体系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少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的基本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3期
10 雷军;杨宇;;基于交通运输水平及客货流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世界;;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发展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易采;城镇化发展重点或在县镇级[N];江苏经济报;2013年
2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CBD特征[N];中国信息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丽娜;基于公路客货运量的长三角城市等级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59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55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