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性判断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性判断
【摘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耦合发展,是中国经济破除发展相对困境的重要路径,而产业相对断裂是重要的阻碍。在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后发现,中国不同区域和产业内部的发展差异性较为明显,同时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各区域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性总体处于濒临失调与中级协调状态,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产业协调程度较低。因此,要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
【作者单位】: 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性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机理与实证研究》(12YJC79008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内外向国际化与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研究》(13AJY011)
【分类号】:F427;F719;F2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在“五荒四污染”(指地荒、电荒、水荒、油荒、民工荒和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阶段,而东部转型中西部提速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转型升级是中国“十二五”乃至未来较长时期的中心任务,且制造业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吉昌;朱旭光;;全球服务产业转移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2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3 顾乃华;夏杰长;;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理论分析和基于英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02期
4 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05期
5 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6 张沛东;;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中国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7 孔婷;孙林岩;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3期
8 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9 张文君;;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李秉强;逯宇铎;;基于协调度模型的辽宁省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颇;;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3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4 马风华;;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5 胡际;陈雯;;生产者服务业对第二产业TFP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8年省际行业面板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6 王耀中;张阳;;国内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7 董直庆;夏小迪;;我国服务贸易技术结构优化了吗?[J];财贸经济;2010年10期
8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9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机制检验——基于成本和规模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10 朱胜勇;;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OECD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万强;温晓丽;;发展高端物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冯中越;周孝;;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温晓丽;魏亚男;宋帅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赵霞;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易静蓉;制造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与调控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阳;技术进步与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证[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卓飞;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前景[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杨超;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3 王惠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薛双喜;河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胡晓玮;大连可持续发展优化控制模型的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曹亮;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赵炜炜;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10 段江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深圳模式比较及借鉴[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景涛;;内蒙古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2 吴殿廷;何龙娟;任春艳;;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杨皖苏;胡晓娟;严鸿和;;第三产业推动合肥市经济和就业协调发展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5期
4 邢焕峰;岳国菊;;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研究[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5 李养兵,刁承泰;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6 刘晶;敖浩翔;张明举;;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7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年02期
8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9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10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7期
2 聂平香;崔艳新;;借鉴制造业引资经验 提升服务业外资水平[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07期
3 徐力行;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12期
4 孙久文;李爱民;彭芳梅;赵霄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5 田喜洲;;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与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纪流河;王淑梅;张然;;沈阳市产业集群式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9期
7 刘浩;原毅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检验[J];财贸研究;2010年03期
8 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以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链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0年08期
9 赵秀丽;张成;唐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10年09期
10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圻;刘曦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成立20周年[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利民;;面向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省省委党校 蔡勇志 博士 福建省闽港澳合作办 黄娜恩 处长;加强闽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合作 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N];国际商报;2009年
2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3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4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9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3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青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2008年
2 刘一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性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胡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8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55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