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1:08

  本文关键词: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中部地区


【摘要】:目前,生产性服务成为了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是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优质人力资本、技术外溢、信息、社会声誉等追求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显著的集聚发展特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节约成本、强化创新、共享信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工业效率,还能因集聚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呈现出一定集聚发展趋势。并且,中部地区作为承接国外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主要阵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提高对转移产业的支撑和协调作用,创造非成本优势而增强对东部、国际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因此,本文运用MS指数和区位熵对中部6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与专业化优势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要素、产业关联、空间和制度这四个因素对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为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集聚对策提供依据。 MS指数表明,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不高,但有集聚发展趋势。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高,流通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且提升迅速,批发和零售业集聚水平逐年上升,商务服务业快速分散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最滞后,集聚程度低,金融业集聚程度最低,基本呈分散布局。与全国相比,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优势普遍均弱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81个地级市各细分行业的专业化优势各不相同,6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同构现象有所改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集聚趋势逐步增强,各城市群正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而建立相对优势产业。 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要素”、“产业关联”、“空间”和“制度”这四个维度对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及其细分行业集聚作用方向和程度各不一致。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循环累积效应、制造业集聚以及技术外溢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政府的积极作用也较为显著,劳动力和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尚未实现良好的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促使金融和科技服务业分散布局。 在制定促进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集聚政策时,要在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前提下,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立高级服务业人才体系、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发,制定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中部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6
  • 1.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分析12-13
  • 1.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探索13-14
  • 1.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14-15
  • 1.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15-16
  • 1.2.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索16
  • 1.3 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16-17
  • 1.3.1 研究思路16-17
  • 1.3.2 论文框架17
  • 1.4 研究方法17
  • 1.5 创新与不足17-19
  • 1.5.1 论文创新17-18
  • 1.5.2 论文不足18-19
  • 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概念与理论19-26
  • 2.1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定义界定19-22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19-21
  • 2.1.2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特点21-22
  • 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22-23
  • 2.3 集聚测度指标与说明23-26
  • 2.3.1 区位熵23
  • 2.3.2 产业地区集中度23-24
  • 2.3.3 赫芬达尔指数24
  • 2.3.4 空间基尼系数24-25
  • 2.3.5 产业地理集中指数25-26
  • 第3章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26-36
  • 3.1 集聚指标选取26
  • 3.2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26-30
  • 3.2.1 流通服务业28
  • 3.2.2 信息服务业28
  • 3.2.3 批发和零售业28-29
  • 3.2.4 金融服务业29
  • 3.2.5 商务服务业29-30
  • 3.2.6 科技服务业30
  • 3.3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优势分析30-36
  • 3.3.1 中部地区与全国比较30-31
  • 3.3.2 中部地区城市内部比较31-34
  • 3.3.3 中部地区城市群之间比较34-36
  • 第4章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36-51
  • 4.1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分析36-41
  • 4.1.1 基于马歇尔要素维度36-38
  • 4.1.2 基于产业关联维度38-39
  • 4.1.3 基于新经济地理空间维度39-40
  • 4.1.4 基于制度维度40-41
  • 4.2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41-51
  • 4.2.1 模型设定与预测41-42
  •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42-43
  • 4.2.3 模型检验43-44
  • 4.2.4 回归结果分析44-51
  • 第5章 促进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的政策建议51-56
  • 5.1 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是制定产业政策前提51
  • 5.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51-52
  • 5.3 建立高级专业化服务人才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52-53
  • 5.4 构建全方位区域创新网络,强化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53
  • 5.5 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各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定位53-54
  • 5.6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基础产业54
  • 5.7 转换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54-56
  • 结论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成柏;;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2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3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4 管驰明;高雅娜;;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5 高静;黄繁华;;信息不对称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6 韩峰;王琢卓;李玉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7 王晓玉;;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8 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9 伍世代;李婷婷;;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10 毕秀晶;汪明峰;李健;宁越敏;;上海大都市区软件产业空间集聚与郊区化[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晓博;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0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560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