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京津沪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6:01
本文关键词:重庆与京津沪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服务业 就业效应 京津沪渝 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摘要】: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在推动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其中的现代服务业更是成为吸纳各类型人才的主渠道。我国现代服务业取得一定发展,其对就业有一定的带动促进作用,但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重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口基数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劳动力就业体制变革致使隐性失业显性化,表现为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为了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解决重庆就业的有效途径。 京津沪作为比重庆早成立的直辖市,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在带动就业方面的成效值得重庆在总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本文运用计量方法说明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确有推动作用,,再着重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出发,以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为分析指标,探究了重庆与京津沪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就业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差异。综合来看,重庆与京津沪相比,其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其对劳动力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而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应提高劳动力技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对发展程度不高,亦需要高技术人才,需要政府引导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测行业劳动力转入可能性较大,但其发展程度较低,有待提高;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等在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且对就业有一定推动作用。最后结合重庆实际,从产业政策、外部环境、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促进其就业增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就业效应 京津沪渝 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F24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1章 绪论7-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选题意义7-8
-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8-13
- 1.2.1 现代服务业概述8-11
- 1.2.2 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11-12
- 1.2.3 理论基础12-13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1.4 研究方法14
- 1.5 创新与不足14-15
- 1.5.1 创新之处14
- 1.5.2 不足之处14-15
- 第2章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现状15-20
- 2.1 北京现代服务业现状15-16
- 2.2 天津现代服务业现状16-18
- 2.3 上海现代服务业现状18
- 2.4 重庆现代服务业现状18-19
- 2.5 总结19-20
- 第3章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与就业的计量分析20-23
- 3.1 样本数据的选取20-21
- 3.2 模型设立21
- 3.3 面板模型估计21-22
- 3.4 总结22-23
- 第4章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的整体分析23-40
- 4.1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整体分析23-26
- 4.1.1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演变23-24
- 4.1.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24-26
- 4.2 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整体分析26-29
- 4.2.1 重庆现代就业比重的演变26-28
- 4.2.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比较28-29
- 4.3 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29-32
- 4.3.1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30-31
- 4.3.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的比较31-32
- 4.4 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分析32-36
- 4.4.1 重庆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变化趋势33-34
- 4.4.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的比较34-36
- 4.5 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36-38
- 4.5.1 重庆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36-37
- 4.5.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37-38
- 4.6 总结38-40
- 第5章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效应分析40-53
- 5.1 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重分析40-43
- 5.1.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重40-41
- 5.1.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41-43
- 5.2 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分析43-46
- 5.2.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分析43-45
- 5.2.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比较45-46
- 5.3 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分析46-48
- 5.3.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分析46-47
- 5.3.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比较47-48
- 5.4 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48-50
- 5.4.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48-49
- 5.4.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49-50
- 5.5 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50-51
- 5.5.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50-51
- 5.5.2 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51
- 5.6 总结51-53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53-58
- 6.1 结论53-55
- 6.2 对策建议55-58
- 6.2.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55-56
- 6.2.2 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6-57
- 6.2.3 夯实现代服务业人才基础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2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3 李冠霖,辛红;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国际比较的陷阱与出路[J];财贸经济;2005年02期
4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5 何德旭;姚战琪;;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6 马云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特征与天津服务业的发展思路[J];东北亚论坛;2008年04期
7 李冰霜;;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9期
8 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1期
9 赵宏;;“两横多纵”服务外包标准总体框架搭建完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06期
10 黄少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经济结构变化──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566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56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