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5 15:20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长三角


【摘要】:世界经济正逐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及其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升级的大趋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长三角地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的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从产业和区位两个视角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假说。其次,本文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Moran指数等指标测算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并检验了其空间集聚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从地区层面看,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从行业层面看,各个行业集聚程度不均匀;从空间集聚模式看,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再次,本文选取2003—2013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按前述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空间集聚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视角和区域视角的各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影响显著,在产业视角的影响因素中,知识外溢、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有阻碍作用,但制造业集聚对产业关联较深的金融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仍有正向促进作用;在区域视角的影响因素中,城市规模、空间关联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政府规模则会阻碍其集聚。最后,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提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长三角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相关研究评述10-15
  • 1.3.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辨析10-11
  • 1.3.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现象研究11-13
  • 1.3.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动因研究13-14
  • 1.3.4 文献评述14-15
  • 1.4 研究方法和本文框架15-18
  • 1.4.1 研究方法15
  • 1.4.2 本文框架15-18
  • 1.5 创新与不足18-19
  • 1.5.1 可能的创新18
  • 1.5.2 本文的不足18-19
  • 第二章 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19-27
  • 2.1 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19-20
  • 2.1.1 规模经济19
  • 2.1.2 运输成本19-20
  • 2.1.3 路径依赖20
  •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20-21
  • 2.2.1 知识密集性20-21
  • 2.2.2 中间投入性21
  • 2.2.3 产品无形性21
  • 2.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21-27
  • 2.3.1 产业影响因素22-24
  • 2.3.2 区位影响因素24-27
  • 第三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特征描述27-43
  • 3.1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27-30
  • 3.1.1 增加值分析27-28
  • 3.1.2 就业人数分析28-30
  • 3.2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30-36
  • 3.2.1 测度指标选择30-31
  • 3.2.2 地区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31-33
  • 3.2.3 行业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33-36
  • 3.3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模式36-41
  • 3.3.1 研究方法36-38
  • 3.3.2 全局空间自相关38
  • 3.3.3 局部空间自相关38-41
  • 3.4 小结41-43
  • 第四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3-52
  • 4.1 研究方法43-44
  • 4.2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44-46
  • 4.2.1 变量选择44-45
  • 4.2.2 模型设定45-46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46-51
  • 4.3.1 地区层面结果分析46-49
  • 4.3.2 行业层面结果分析49-51
  • 4.4 小结51-52
  • 第五章 本文结论与建议52-56
  • 5.1 本文结论52-53
  • 5.2 政策建议53-56
  • 5.2.1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关联53
  • 5.2.2 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专业化人才体系53-54
  • 5.2.3 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空间关联54
  • 5.2.4 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作用54-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59-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春云;企业空间集聚的成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2年10期

2 唐红涛;徐志耀;;商业空间集聚研究述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4 郭嘉仪;;知识溢出视角下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8期

5 谷人旭,钱志刚;苏南乡镇企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2期

6 宋志军;;中小城市商店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10期

7 高丽娜;;产业差异与中小企业空间集聚[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8 郭嘉仪;张庆霖;;省际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06期

9 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研究——以浙江江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10 刘寒波;粟梦婷;;公共服务的市场接近效应及其对要素空间集聚(扩散)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外;李娟文;;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小商品市场空间集聚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娜;石敏俊;;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4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郑长德;;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6 曾昭法;左杰;;中国省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问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陈修颖;于涛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杜德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发展态势及空间集聚[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叶玉瑶;张虹鸥;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及其量化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袁华明 区委报道组 范建荣;空间集聚 产业集群 技术集约[N];浙江日报;2014年

2 刘建民 王蓓 吴金光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优化财税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N];光明日报;2012年

3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如何应对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贾若祥;新区圈地再热 建设亟待规范[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希伟;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间专业化[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盛垒;外资在华研发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陶永亮;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4年

6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覃一冬;集聚、增长与福利:理论和实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兴旺;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的关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 孙政;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徐婷艳;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姚勤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5 王芝;国内风险投资对企业创立和新创企业空间集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6 杨礼杉;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要素空间集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7 周栋;上海市餐饮业空间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谷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9 刘宇;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10 王旭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D];集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71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571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b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