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知识溢出 专业化 多样化 创新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性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表明,空间和地理邻近性是获取知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即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创新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知识溢出为主线,结合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特点,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系统的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背景下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然后,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省域创新活动产出现状描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点和区域创新活动分布的方式,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创新活动产出的地理耦合性,识别我国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省域集聚与创新活动产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分布,还是创新活动产出的地区分布,都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以及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并且,区域创新活动行为与邻近区域间存在空间交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必然的内在联系以及集群化发展特征。实证研究方面,通过把空间因素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利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理论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采用2004-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知识溢出和专业化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两种知识溢出都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溢出效果都比较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创新活动发展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地区创新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提升作用。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现状,针对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知识溢出 专业化 多样化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F1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5
- 1.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创新11-12
- 1.2.2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创新12-15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17-33
- 2.1 基本概念17-23
- 2.1.1 知识溢出的概念及其分类17
- 2.1.2 知识溢出的机制17-19
- 2.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19-20
- 2.1.4 空间计量方面相关基础知识20-23
- 2.2 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职能作用23-25
- 2.3 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的关系25-28
- 2.3.1 知识溢出促进产业集聚25-26
- 2.3.2 产业集聚促进知识溢出26-28
- 2.4 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28-30
- 2.4.1 专业化溢出29-30
- 2.4.2 多样化溢出30
- 2.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机制30-32
- 2.6 小结32-33
-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现状33-50
- 3.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的描述性统计33-40
- 3.1.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33-34
- 3.1.2 产业集聚的几种测度指标34-35
- 3.1.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指数35-36
- 3.1.4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36-40
- 3.2 省域创新活动产出的区位分布40-43
- 3.2.1 创新活动产出的度量指标40
- 3.2.2 省域创新活动产出的空间分布描述40-43
- 3.3 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检验43-48
- 3.4 小结48-50
-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50-61
- 4.1 模型构建50-55
- 4.1.1 基本模型50
- 4.1.2 扩展模型50-52
- 4.1.3 空间面板模型52-55
- 4.1.4 模型的估计方法55
-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55-56
- 4.2.1 生产性服务业两种集聚指标的测度方法55-56
- 4.2.2 实证研究中的变量使用具体说明56
- 4.3 实证结果56-60
- 4.3.1 普通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56-57
- 4.3.2 空间面板模型选择57-58
- 4.3.3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58-60
- 4.4 小结60-61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61-64
- 5.1 研究结论61-62
- 5.2 相关政策建议62
- 5.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62-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刚;郭树东;闫耀民;;美国圣地亚哥的创新集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2 王缉慈;;创新集群 高新区未来之愿景与目标[J];中国高新区;2006年10期
3 马颂德;;加强创新集群培育 实现高新区新跨越[J];中国高新区;2006年10期
4 马颂德;;加强创新集群培育 实现高新区新跨越[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06期
5 姜金贵;梁静国;;企业间的技术创新集群及其生命周期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11期
6 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年01期
7 吴瑞芹;张仁开;;上海发展创新集群的战略研究[J];经济前沿;2008年06期
8 张仁开;;培育创新集群 提升创新能级[J];安徽科技;2008年10期
9 滕堂伟;;关于创新集群问题的理论阐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王福涛;钟书华;;创新集群政策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海源;谢洪明;余志良;蓝海林;;整合创新主体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解学梅;;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欣;;哈尔滨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研究:副省级城市比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克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朱孔来;孙小素;闫峰;;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理论及其统计监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8 张玉明;;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壮 杨文利;创新集群 高新区事业发展的“二次创业”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记者 宋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江西日报;2007年
3 记者 关秋实;我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N];承德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蕴棋;集合区域能量 昂起创新“龙头”[N];长春日报;2007年
5 杨文利;打破低端锁定高新区创新集群不断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李壮 杨文利;高新区主任纵论创新集群与国家高新区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 黄文夫;高新区应当成为创新企业的总部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记者 刘传书;培育创新集群实现国家高新区新跨越[N];科技日报;2006年
9 邱尧 记者 陈明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南昌日报;2007年
10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N];鞍山日报 ;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Hong Yong-Woong;在华韩资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韦明;基于云背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静;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晓娟;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王然;企业创新行为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红虹;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红冉;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单泽森;科技创新驱动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82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68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