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4:18
本文关键词: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国家产业结构逐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城市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集聚地和源头,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服务业的大量集聚与发展能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本文从我国省会城市的角度出发,分析生产服务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目前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通过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因的理论分析框架;(2)探讨影响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因素,主要把包括直辖市在内的30个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1)从行业层面看,省会城市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要相对高于其他服务业;从区域比较看,东部地区的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远高于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生产性服务集聚水平;总体上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集聚普遍具有相对较高的集聚度,但并未在所有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领域占据明显优势。(2)影响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主要知识溢出、信息化水平、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政府行为和集聚经济等。知识溢出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省会城市集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东部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但会加强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备高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与城市规模呈负相关;省会城市市辖区的制造业集聚不利于城市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从城市整体看,制造业需求仍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源动力;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在不同地区受制度因素影响程度不一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都与前期的服务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省会城市可以从优化产业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专业化人才体系以及完善政府职能等方面努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完善省会城市的经济功能。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水平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思路10-11
- 1.2.1 研究思路10-11
- 1.2.2 技术路线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创新点12-13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13-24
- 2.1 相关范畴界定13-15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13
-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征13-15
- 2.1.3 产业集聚的界定15
- 2.2 产业集聚经典理论15-18
- 2.2.1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15-16
- 2.2.2 区位选择理论16-17
- 2.2.3 增长极理论17
- 2.2.4 新产业区理论17-18
- 2.2.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18
- 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最新研究进展18-23
- 2.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研究18-20
- 2.3.2 生产性服务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20
- 2.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20-22
- 2.3.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22-23
- 2.4 小结23-24
- 第3章 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24-37
- 3.1 生产服务业集聚测度方法及数据说明24-26
- 3.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主要方法24-26
- 3.1.2 数据来源及说明26
- 3.2 基于行业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分析26-32
- 3.2.1 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26-29
- 3.2.2 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29-32
- 3.3 基于地区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分析32-36
- 3.3.1 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32-33
- 3.3.2 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33-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37-51
- 4.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37-41
- 4.1.1 知识溢出37
- 4.1.2 信息化水平37-38
- 4.1.3 市场需求38-39
- 4.1.4 城市规模39-40
- 4.1.5 制度因素40-41
- 4.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41-42
- 4.2.1 模型构建41
- 4.2.2 指标设定41-42
- 4.2.3 数据说明42
- 4.3 实证结果分析42-50
- 4.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验证43-44
- 4.3.2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集聚验证44-45
- 4.3.3 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业集聚模型验证45-47
- 4.3.4 金融业集聚验证47-48
- 4.3.5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集聚模型验证48-49
- 4.3.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集聚验证49-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1-56
- 5.1 研究结论51-53
- 5.1.1 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51
- 5.1.2 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51-53
- 5.2 政策建议53-55
- 5.2.1 优化产业结构53-54
- 5.2.2 加强信息化建设54
- 5.2.3 构建专业化人才体系54
- 5.2.4 完善政府职能54-55
- 5.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1
- 致谢61-62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吉昌;服务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2年18期
2 王翔;;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3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4 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5 李普峰;李同升;;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6 管驰明;高雅娜;;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7 姚凤阁;仲深;周忠元;;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1990-2008年中国三大经济圈城市面板数据[J];城市问题;2011年01期
8 姜磊;;政府规模与服务业发展——基于中国省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9 童馨乐;杨向阳;陈媛;;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10 金荣学;卢忠宝;;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财政研究;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683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68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