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效应研究——基于政府行为差异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效应研究——基于政府行为差异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空间溢出效应 政府行为
【摘要】:运用空间经济学方法对我国285个城市2004-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重集聚,且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都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效应,而政府行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双重集聚具有正向差异化影响。因此,政府应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适度干预,根据不同区域产业集聚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空间溢出效应 政府行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056)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YQ201401)
【分类号】:F719;F424
【正文快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金融危机后产业成本结构上升,投资边际产出下降,制造业空间聚集非均衡性加剧的挑战,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服务环节从制造业环节中的分离以及服务业份额占比的提升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沈家文,201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逐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2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3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4 李强;;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01期
5 马鹏;李文秀;;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基于产业控制力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2 王翔;;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3 邱瑾;戚振江;;基于MESS模型的服务业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以浙江省69个市县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1期
4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5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6 韩峰;王琢卓;李玉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7 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8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张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服务业[J];调研世界;2011年08期
9 郭向阳;;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京沪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10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丽霞;;政府投资能促进地方服务业集聚吗?[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2 秦嗣毅;;美国发展服务业政策措施及对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启示[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涛;;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A];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4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4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刘晓峰;集聚效应与公共政策[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小霞;我国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1年
3 庞鸿艳;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刘权;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李文宇;本地市场效应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何永慧;江苏省服务产业集聚度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7 方玉金;基于组合评价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区域竞争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亚丽;基于博弈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余永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苏南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元臣华;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2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3 程大中,黄雯;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4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5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6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7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8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9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10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波;耿帅;;跳出制造业看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J];浙江经济;2003年15期
2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3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4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5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6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7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8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9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10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本文编号:814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81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