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0:33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联动关系 VAR模型


【摘要】:随着工业化改革进程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愈加紧密,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也逐步增强,同时,这种相互作用力又会促进工业化程度的加深。黑龙江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其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矛盾约束大、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始终处在价值链的底端,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邮政业等初级行业,亟待实现制造业与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以此破解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黑龙江制造”到“黑龙江创造”的转变发展。 本研究立足于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联动发展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实证模型对黑龙江省两产业的联动发展进行研究。第一,从社会分工视角、价值链视角和创新视角分析两产业联动发展理论;第二,通过数据对比等方法测度两个产业的规模、内部结构以及二者联动发展的需求状况;第三,运用多元统计模型对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GDP、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显著;第四,在对黑龙江省两产业联动发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统计模型,研究两者联动发展的耦合程度,运用VAR模型对两者的联动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表达二者关系的动态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两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且两产业之间只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第五,对两产业联动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加之不佳的联动环境和黑龙江省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致使两者联动效果不佳;最后,总结出适合两者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功能式群群模式和一体化群群模式,提出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和监督-评价-反馈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联动关系 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F71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6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9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4.3 可能的创新点17-18
  • 1.4.4 技术路线18-19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综述19-26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1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19
  •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19-20
  • 2.1.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20-21
  • 2.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内涵21
  •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21-23
  •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22
  • 2.2.2 交易费用理论22
  • 2.2.3 外包理论22-23
  •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机制理论23-26
  • 2.3.1 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联动机制理论23-24
  • 2.3.2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联动机制理论24
  • 2.3.3 基于创新视角的联动机制理论24-26
  • 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26-34
  • 3.1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26-27
  • 3.2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27-29
  • 3.2.1 黑龙江省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27-28
  • 3.2.2 黑龙江省制造业内部结构分析28-29
  • 3.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29-31
  • 3.3.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现状分析29-30
  • 3.3.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30-31
  • 3.4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31-34
  • 4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及产业联动实证分析34-46
  • 4.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分析34-38
  • 4.1.1 影响因素选取及模型构建34-37
  • 4.1.2 影响因素评价及分析37-38
  • 4.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关系实证分析38-46
  • 4.2.1 模型介绍38-40
  • 4.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40-41
  •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说明41-46
  • 5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46-54
  • 5.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46-49
  • 5.1.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6-48
  • 5.1.2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8
  • 5.1.3 两者联动存在的问题48-49
  • 5.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49-54
  • 5.2.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50-51
  • 5.2.2 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51
  • 5.2.3 两者联动不佳的成因51-54
  • 6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对策建议54-60
  • 6.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模式54-56
  • 6.1.1 注重创新模式的转变54
  • 6.1.2 打造功能式群群模式54-55
  • 6.1.3 促成一体化群群联动模式55-56
  • 6.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机制56-58
  • 6.2.1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机制56
  • 6.2.2 完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合作机制56-58
  • 6.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制度安排58-60
  • 6.3.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58
  • 6.3.2 完善政府调控制度58
  • 6.3.3 调整税收制度58-59
  • 6.3.4 构建联动监督-评价-反馈制度59-60
  •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2期

3 周鹏;余珊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贡献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侯红昌;;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VAR模型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5 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6 袁卉姝;;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营管理者;2014年22期

7 余大杭;蔡经汉;;福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互动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年01期

8 王浩;;关于推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09期

9 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及其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10 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本文编号:83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83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2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