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电价扭曲与电力强度的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2-09 07:19

  本文关键词: 电价 价格扭曲 电力强度 出处:《技术经济》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估算了1978—2012年中国的电价扭曲程度。以电力强度为被解释变量,以电价扭曲程度、要素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协整模型,基于此对截至2020年中国电力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情景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能源价格发生了明显的负向扭曲,20世纪90年代初扭曲程度最大,此后整体上呈缓慢下降态势,但扭曲现象仍非常明显;电价扭曲程度每变化1%,中国电力强度同向波动约0.2155%,重工业发展对中国电力强度的刺激作用最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优化产业结构可明显抑制中国的电力强度;2020年中国的电力强度将下降至约150千瓦时/千元。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roved C-D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degree of electricity price distortion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2 is estimated. The cointegr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power intensity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the power price distortion degree, the factor structure,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Based on this, the change trend of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tensity up to 2020 i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negative distortion in China's energy prices. In the early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istortion degree of China's electric power energy prices was the largest. Since then, there has been a slow decline in the overall trend, but the distortion phenomenon is still very obvious. With each change in the distortion degree of electricity prices,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tensity fluctuat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bout 0.2155,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has the strongest stimulating effect on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tensit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obviously restrain the power intensity of China, which will be reduced to about 150 kWh / 1000 yuan in 2020.
【作者单位】: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及政策选择”(711031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政策选择”(10YJC790299)
【分类号】:F426.6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2 邵兴军;田立新;;能源强度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7期

3 赵自芳;史晋川;;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产业效率损失——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4 施炳展;冼国明;;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5 黄红梅;石柱鲜;;技术进步偏向、周期波动分解与产业结构分析[J];财贸研究;2014年01期

6 齐绍洲;李锴;;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8 张杰;周晓艳;李勇;;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R&D?[J];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9 盛仕斌,徐海;要素价格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10 夏晓华;李进一;;要素价格异质性扭曲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戴相朝;;人力资本投资、内生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04期

4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6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7 孟大虎;制度性分割、人力资本粘性与失业问题——以东北地区为例[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8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9 宋光辉;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经济增长与教育关系的一种实证分析(1981-2000年)[J];财经科学;2003年01期

10 逯进;李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晓红;;渐进改革中的利率制度安排与变迁[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7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9 雷鹏;;生产要素市场扭曲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10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姬厚山;江苏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贡献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郑志勇;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路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2期

3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4 王军;仲伟周;;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研究——要素禀赋的分析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5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6 高帆;;什么粘住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翅膀[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7 赵勇;;南方四省(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1年03期

8 孙薇;;我国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计算方法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3年04期

9 朱成章;;关于我国电力与一次能源的比例关系[J];电力技术经济;2003年05期

10 王庆一;;能源供需预测和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J];电力技术经济;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熙;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D];复旦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华锋;法、日、美、电价制度[J];大众用电;2001年10期

2 许祖斌;电价问题及电价改革探讨[J];湖北电力;2002年01期

3 欧阳泉江;当前农村电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电管理;2002年02期

4 欧阳泉江;农村电价的综合管理不容忽视[J];农村电工;2002年03期

5 郭峰;浅谈我国现行电价存在的问题[J];农村电工;2002年Z1期

6 方国英;分档递增电价制度及其应用[J];大众用电;2005年01期

7 朱成章;中国的电价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年02期

8 李翠清;;电价与电价改革[J];电力学报;2006年03期

9 叶倩;廖宏;;电价知识(4) 国外电价及香港电价介绍[J];大众用电;2007年07期

10 何永秀;杨丽芳;徐欣;王跃锦;;用户电价承受能力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瑞泽;;关于减轻电解铝不合理电价负担与实行铝电协议价格的研讨[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战略研究综述部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连海平;阶梯水电价制度该“年审”了[N];广州日报;2014年

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调研部 朱成章;中国电价的六大误区[N];中国电力报;2005年

3 陈舒平;福建省推进居民阶梯式递增电价制度[N];国家电网报;2010年

4 王冬容 专栏;从电税到电价[N];华中电力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陆文辉;电价:众说纷扰的改革路线图[N];中国电力报;2004年

6 经济学博士 张涛;电价争议背后是改革路径之争[N];东方早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永强 肖蔷;发改委密集上调电价应对“电荒”[N];中国能源报;2011年

8 郑汉根;德国如何管理电价[N];中国税务报;2004年

9 林伯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如何突破电价制约[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福建省发展研究中心 朱四海;电价改革的核心是电价主导权[N];中国电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明龙;我国电价变动效应与电价形成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范斌;电价规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尹硕;增长方式转变背景下中国电力价格规制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王绵斌;市场环境下供电公司的电价风险控制优化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芳;电价链传导机理与电价形成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月;完善我国电价管制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廖舒戈;电价杠杆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孟欣;基于边际成本理论的高耗能企业电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5 唐克;电力市场环境下对高耗能用户实行联动电价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年

6 孙燕萍;输配电价水平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年

7 刘庆伟;电力市场下购售电价一体化模型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8 兰青;电气化铁道用电电价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李金超;零售竞争模式下短期电价分析与预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10 路军;电力产业市场化下的电价制定项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497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497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4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