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基于产品异质的中国汽车出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3 21:24

  本文选题:产品异质 + 汽车出口 ; 参考:《财经论丛》2015年07期


【摘要】:在引力模型分析框架下,结合消费者对异质车型的需求特征,本文研究中国向不同贸易伙伴国出口汽车规模差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通过改变居民购买力影响从中国进口的汽车规模,还通过需求偏好的调整影响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总体而言,随着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增长,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规律。对贸易伙伴国的市场定位也影响到中国汽车出口规模的差异,中国对不同贸易伙伴国的汽车出口规模与出口汽车的平均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gravity model analy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s' demand for heterogeneous model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scale of Chinese exports to different trading partn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mporting countries not only affects the size of cars imported from China by changing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residents, but also affects the scale of China's automobile exports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demand preferences. With the growth of GDP per capita in trading partner countries, China's auto export scale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The market orientation of China's trading partners also affects the difference of China's automobile export sca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China's automobile exports to different trading partners and the average price of exported vehicles is reversed.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M551933)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14WF20)
【分类号】:F426.471;F75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曹建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4期

2 孙江永;王新华;;产品异质与汽车行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选择——基于需求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1年05期

3 魏浩;何晓琳;赵春明;;制度水平、制度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31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4 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5 施炳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J];经济学(季刊);2014年01期

6 孙江永;孟文强;;基于产品异质的汽车需求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刘志彪;吴福象;;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远建;方壮新;;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06期

2 倪海峗;陈湛匀;;跨国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效应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09期

3 倪海峗;陈湛匀;;跨国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效应研究(续)[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10期

4 孙江永;徐萍萍;;中国细分汽车市场跨国公司均衡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基于产品异质和不同进入方式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5 戴魁早;;产业垂直专业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6 梁平;黄昒;蔡春艳;;基于GVCs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2期

7 徐春祥;;贸易一体化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9年03期

8 陈希;贺勇;;我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探析[J];当代经理人;2005年04期

9 吴显英;刘忠梅;;我国轿车产业发展概况和新时期政策取向[J];北方经贸;2006年11期

10 曹建海,林向阳;对北京市振兴和发展汽车工业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翔;;浅谈中国当今汽车市场[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FDI、国际外包承接与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宁南;王亭;王荣;;制度距离对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基于58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宸t];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婧;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的选择[D];浙江大学;2009年

6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吕新军;国际外包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宋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的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利民;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桂梅;价值链分工下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赵崤含;经济转轨背景下我国过度竞争现象的产业壁垒解释[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长琴;风琪公司研发人才开发的诊断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宋婕;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胡志敏;基于应力增量的场地降水地面沉降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肖立强;中国轿车行业产业组织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菲菲;技术效率、市场势力与纵向一体化绩效[D];浙江大学;2012年

9 张磊;中国汽车分销模式分析及其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陈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象;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2 陈健,胡家勇;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8期

3 王旖旎;中国汽车需求预测:基于Gompertz模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1期

4 沈磊,蒋士成,颜光华;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股权结构变动的成因——基于一个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5 陈宇峰;缪仁余;;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汽车消费需求的非线性冲击效应:1997-2008[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6 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年03期

7 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6期

8 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9 卢昌崇,李仲广,郑文全;从控制权到收益权:合资企业的产权变动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1期

10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延发;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谢淑萍;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缺口的度量及其传导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治璞;2001上半年家电各类白电出口特点[J];现代家电;2001年06期

2 顾列铭;;中国汽车出口 暂无反倾销之忧[J];中国外资;2006年08期

3 何晓群;杨岚;;中国汽车出口:现状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06期

4 ;家电产品出口从绿灯逐步转向黄蓝灯[J];日用电器;2008年08期

5 宋佳楠;;出口退税 进退两难[J];家用电器;2010年07期

6 章德达;;谈谈出口产品的外观质量[J];重型机械;1987年09期

7 欧阳君烈;发展产品出口 推动企业进步[J];机床;1989年10期

8 拾贝;;威海量具厂积极发展出口产品见成效[J];工具技术;1990年12期

9 章德达;;试论出口产品涂装质量保证体系之健全[J];重型机械;1992年03期

10 ;我国将加大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书兰;;出口退税新机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A];2004年对外经济财会论文选论文集[C];2004年

2 刘京平;;创汇型出口与盈利型出口[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3 赵玉珍;;应对金融危机,青岛市出口企业发展策略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4 徐金珍;;我省外贸出口形势分析及对策[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5 张跃莘;阎志军;;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及改革建议[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7 孙灵燕;李荣林;;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吗?[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8 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关于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宋程丽;;论内外贸对接对广东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10 蔡苏文;于芳;;金融危机对青岛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啸波;今年出口增幅只有5%两大因素造成下滑[N];中国财经报;2001年

2 记者 颜晓岩 杜强 钟昱;出口退税新机制 精雕细刻为哪般[N];中国财经报;2005年

3 记者 何人民;汽车产品出口问题不少[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朱菲娜;调整出口退税莫操之过急[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朱菲娜;出口退税:为人民币减压而牺牲[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隆国强;谨防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负面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记者 朱菲娜 实习记者 宋冰洁;前五个月北京手机出口增长148.9%[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程瑞华;从外贸出口增长看出口退税改革[N];金融时报;2004年

9 郑子轩 陈静;出口退税政策不得不调整[N];南方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张小军;2600家企业被取消出口资格[N];农资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华;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卢姗;中国出口产品品质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3 邱启东;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影响之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D];浙江大学;2011年

5 冯远;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刘振兴;异质性企业视角下的出口动态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沈丹阳;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屠庆忠;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龚向明;经济规模、贸易成本与出口增长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杨海余;中国出口增长贡献主体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景;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绩效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李静;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广东外经贸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王敏;我国近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祁新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探析[D];东北大学 ;2008年

5 罗洪武;新一轮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对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及对策[D];中南大学;2009年

6 许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张东亮;出口退税政策下政府行为的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刘树斌;中国汽车企业的出口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王建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完善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陈静;江西省出口退税管理改革初探[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3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793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