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矿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5 09:48
【摘要】: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是目前碳排放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武安市2002~2013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动态测算,并基于在环境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STIRPAT模型计量拟合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碳排放量强度、城镇化率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研究阶段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人口、人均GDP、城市化率、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0.295%、(-0.420+0.929InG)%(G为人均GDP)、0.255%、0.188%。能源强度每减少1%,能源消费碳排放将会减少0.056%。同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并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特征。据此研究认为缓解环境矛盾可以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入手。
[Abstract]: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riving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s one of the hotspots of carbon emission research at present. This paper uses IPCC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method to dynamically measur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02 to 2013 in Wuan City. 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the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and population, per capita GDP, energy intensity,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urbanization rate is fit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rat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is 0.295, (-0.420 0.929InG)% (G is per capita GDP) 0.185. For every 1 reduction in energy intensity,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be reduced by 0.056.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no environmental Kuznets (EKC) curve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th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alleviate the environmental contradiction, w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基金】: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项目——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资助(编号:YETP0639)
【分类号】:F4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2 吴敬锐;杨兆萍;阿达衣·赛肯;;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11年01期

3 赵承;田帆;韦冬泽;;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纪实[J];节能与环保;2010年01期

4 宋晓晖;张裕芬;汪艺梅;冯银厂;;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5 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6 王琳;吴业;杨桂山;万荣荣;;基于STIRPAT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7 黄蕊;王铮;;基于STIRPAT模型的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8 陈勇;李首成;税伟;康银红;;基于EKC模型的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02期

9 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尚海洋;;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10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丁轩;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3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4 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5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6 曹娟;袁兴中;祝慧娜;江洪炜;曾光明;黄华军;向求来;;基于能源结构的IGT模型对CO_2排放量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8期

7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8 姜磊;季民河;;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J];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9 陈庆;周敬宣;李湘梅;肖人彬;;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10 焦文献;陈兴鹏;;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4 王芳;;我国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5 王书玉;徐梦声;;基于水足迹分析法的云县水资源利用研究[A];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于华;煤炭供应链排放测算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转;关于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建立水银行制度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金娜;陕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姜莉;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虚拟水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梅;李忠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曾毅;李茂席;文志军;徐欣;彭昱;;西藏山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3 文博;夏敏;;基于信息熵和灰关联分析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4 江勇;付梅臣;王增;张中亚;宋宝华;温洪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影响研究——以河北武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5 白淑英;陈灵梅;王莉;李海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6 宋金易慧;崔亮伟;肖文;;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8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9 蒙吉军,李正国;河西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子研究——以张掖绿洲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孙永光;长江口不同年限围垦区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贺秋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史学义;煤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9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10 胡大伟;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仿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洋;兴国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路路;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增;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姬祥;基于CLUE-S模型和GIS的微山县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与情景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高玉宏;大庆市城市扩展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闻;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模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静玉;伊洛河流域典型区域LUCC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董丽晶;浙江乐清湾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书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其春;含山县土地利用及其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2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3 王磊;;英国碳排放征税好处多?[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4 向佳;;新疆参与碳排放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5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莫大喜;常凯;;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动因剖析[J];特区经济;2011年06期

7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8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9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10 刘晓;朱永彬;彭永明;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趋势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143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143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