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节能减排背景下我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的科技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9-03-08 12:32
【摘要】: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仍将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在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科技攻关中,我国应顺应全球能源资源多元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将化石能源精细深部勘探、安全高效开发、清洁集约利用作为切入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煤炭工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经济的科学开发模式转型,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和天然气快速发展,推动非常规油气成为油气资源供应的重要增长极,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in the future, fossil energy, represented by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will still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Under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by tak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ssil energy in China, which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improving quality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tackling the key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hould conform to the broad direction of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nergy resources, green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fine deep exploration of fossil energy, saf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clean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s entry points, and take market demand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will carry out basic theory research, major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jor equipment, construction of major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strive to improve enterprises'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into a green, safe, efficient and economic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odel, promote the steady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and storag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and promot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in the suppl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order to ensure China's energy security,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51304210)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F426.2;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仁飞;陈柳钦;;能源结构变化与中国碳减排目标实现[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59期

2 瞿辉;赵文智;胡素云;;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领域[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4期

3 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4 孙茂远;范志强;;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战略选择[J];天然气工业;2007年03期

5 徐静颖;斯俊平;刘小伟;王超;张扬;于敦喜;徐明厚;;燃煤PM_(2.5)炉内控制研究进展[J];热力发电;2013年08期

6 杨海霞;;煤炭工业:西部开发步伐加快 专访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J];中国投资;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雄炎;李洪奇;;数据挖掘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的应用探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5期

2 谢锦龙;黄冲;向峰云;;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J];地质科学;2008年01期

3 琚宜文;何家雄;夏磊;卜红玲;董莹;;能源开发利用与低碳问题[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3期

4 潘晓添;郑荣才;文华国;祁利祺;郑泽;李云;;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风城组云质致密油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5 许泓;陈立欣;;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非常规油气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6 张晓玲;肖立志;谢然红;吴恒;高扬;;页岩气藏评价中的岩石物理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7 杨怡娜;冯春芬;;黔西地区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关系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年23期

8 程柏良;揭安全;朱四海;;多模型视角下福建天然气需求预测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9 吴浩;郭英海;张春林;刘锐娥;;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吼结构特征及分类——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魏威;王飞宇;;页岩油气资源体系成藏控制因素与储层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强;;影响煤层气井生产特征的关键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潘河地区为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申瑞臣;董建辉;乔磊;林盛杰;;中国石油煤层气钻井技术发展现状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耀壮;廖炯;郑珩;赵英;马磊;雷菊梅;;煤层气分离提浓技术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天然气(含煤层气/煤制天然气)产业及系统管网建设发展论坛报告文集[C];2010年

4 曾健;郑珩;陈耀壮;马磊;;煤层气脱氧制CNG/LNG技术进展[A];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和利用技术与装备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率鹏;郭帅;;渤海湾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现状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7 妥进才;张明峰;吴陈君;刘艳;陈茹;熊德明;;原位油气藏特征、形成机制及其资源潜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8 范志;孙宝江;孙文超;张洪坤;郭艳利;;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增黏实验方法浅析[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D水动力学实验和测试技术[C];2014年

9 孙喜爱;周新桂;;借鉴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技术发展,为我国油气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支撑[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0 ;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雅田;基于MAS的数据挖掘模型自动选择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文国军;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袁学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郭林霞;煤层气钻井工程风险及监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刘环玉;基于循环经济的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6 屈争辉;构造煤结构及其对瓦斯特性的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窦新钊;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王克文;基于逾渗网络模型和升尺度方法的储层岩石电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黄勇;潜孔锤反循环钻进孔底气固两相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祁雪梅;煤层气储层地震属性响应特征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超;基于热电冷联产技术的煤矿瓦斯利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文娟;基于低碳经济的煤业集团产业链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平;晋城煤业集团煤层气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谢岳生;双旋流合成气加湿扩散燃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冯红锦;我国煤层气行业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解磊;我国煤层气产业管理有关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余陶;低透气性煤层穿层钻孔区域预抽瓦斯消突技术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8 刘浩;松软煤层钻进用可降解钻井液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刘泽江;煤层气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凤颖;煤岩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数值模拟及应用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2 胡文瑞;;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建渝,唐大卿,杨楚鹏;非常规含气系统的研究和勘探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4期

4 潘涛;陈发晓;宋明信;;借鉴美国经验协调推进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09期

5 李玉喜;张金川;;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和潜力[J];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03期

6 潘继平;王楠;韩志强;李世臻;;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与政策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06期

7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8 陆晓华,欧阳中华,曾汉才,刘晶,魏路线;煤灰中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燃料工况的关系模型[J];环境化学;1998年04期

9 朱先磊,张远航,曾立民,王玮;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10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436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436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5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