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冲击与企业网络演化的时机和方向——激光光盘行业的案例
【图文】:
第7期宋志红,史玉英等:技术冲击与企业网络演化的时机和方向—激光光盘行业的案例·117·本电气、建伍株式会社、奥林巴斯等消费品电子厂商,以及派拉蒙、环球影片、华纳兄弟、HBO、新线影业等电影公司(见图2)。与BD相似,HDDVD的盘片均是和CD同样大小的光学数字储存媒介,使用405纳米波长的蓝光。图1DVD论坛联盟网络(1995~1999)Figure1AllianceNetworksfortheDVDForum:1995~1999从表1可以看出,BD和HDDVD在存储容量、支持的视频和音频编码等技术参数方面差异很校尽管BD联盟宣布其4层、8层和16层的光盘能够达到100G、200G和400G,这一优势是在东芝宣布退出HDDVD开发和生产之后发生的,因此,在BD和HDDVD技术竞争之时,BD并不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相反,HDDVD在光盘厚度上采用的“0.6mm”规格和DVD完全相同,可确保向下兼容DVD。因此,只需作出微小调整,HDDVD的大部分生产工序都可直接沿用现有的DVD生产线设备。由于HDDVD的兼容性,同一部影片的DVD和HDDVD版本可以存储在同一张光盘上,使电影厂商在发布影片时能够平稳过渡到HDDVD格式;而且,HDDVD光盘也不需要额外增加光盘盒的保护,这不仅能够减少工序和降低成本,也能为硬件制造商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表1Blu-rayvs.HD-DVD技术比较Table1TechnicalcomparisonforBlu-rayvs.HD-DVD技术特征利益相关者Blu-ray(BD)HDDVD拷贝保护电影行业、消费者AACS5,,BD+,BD-RomBD+=动态加密解码;BD-Rom=数字水印AACS存储容量PC行业、消费者单层最高20GB(2005)双层最高50GB(2006年10月4层100GB;8层200GB;16层400GB(2008年7月宣布)单层最高15GB双层最高30GB(2006)3层最高45GB(2005年10月)3层最高51GB(2007年11月)交互式平台软件游戏行业、电影行业BD-J(Ja
第7期宋志红,史玉英等:技术冲击与企业网络演化的时机和方向—激光光盘行业的案例·119·于强化DVD论坛联盟网络。相反,由索尼发起的BD技术试图弱化东芝等核心企业在DVD论坛联盟网络中的影响力,改变DVD论坛联盟网络中现有成员的影响力分配,对DVD论坛联盟网络具有结构弱化效应。图2BD联盟网络和HDDVD联盟网络(2000~2008)Figure2TheBDAllianceNetworkandtheHDDVDAllianceNetwork:2002~2008相比于在DVD论坛联盟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东芝而言,索尼在该联盟网络中的地位较弱。这一点主要表现为:DVD论坛联盟公布的DVD标准主要以东芝提出的SD标准为基础,仅融合了索尼提出的MMCD标准的一小部分。正因为如此,东芝成为DVD联盟理事会的主席。Madha-vanetal.[13]认为,企业网络中的成员地位是否会由于外生技术冲击而发生变化取决于三个因素:该成员吸引理想合作伙伴的能力、该成员试图改善其网络地位的激励以及客观上是否存在这种机会。外生技术冲击为网络中处于劣势的企业提供了改善其网络地位的机会:为了改善其在DVD论坛联盟网络中的弱势地位,索尼先于东芝推出了BD技术,对DVD论坛联盟网络产生了结构弱化效应;而东芝为了巩固其在联盟网络中地位,随后推出了HDDVD技术。由于HDDVD技术和BD技术不兼容,技术标准竞争的“赢者通吃”效应使这两种相互竞争的技术发起者都具有努力改善其网络地位的激励。所不同的是,吸引合作伙伴能力越强的网络成员,能够使企业网络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从内容提供商的支持态度来看,索尼吸引合作伙伴的能力明显强于东芝,这也使得联盟网络演化朝着有利于索尼的方向发展。在BD和HDDVD技术早期的竞争中,HDDVD凭借与DVD的兼容性具有更大的优势。正因为如此,索尼曾于2005年4月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2 刘宏程;葛沪飞;仝允桓;;创新网络演化与企业技术追赶:中国“山寨机”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9年10期
3 程跃;银路;李天柱;;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1期
4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张江为例[J];科研管理;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俊辉;袁云峰;徐小青;;仿冒品重复消费的动力机制[J];财贸经济;2012年01期
2 尹博;;产业创新网络演化:一个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6期
3 王志玮;;企业破坏性创新概念建构与辨析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钱锡红;徐万里;杨永福;;企业网络位置、间接联系与创新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5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6 邹国庆;郑剑英;高向飞;;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嵌入与引致机制分析:一个制度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7 张兵;王文平;;基于策略的非正式知识网络知识流动效率仿真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5期
8 王文平;王为东;张晓玲;;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生成的结构-行为路径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10期
9 任兵;魏立群;周思贤;;高层管理团队多样性与组织创新:外部社会网络与内部决策模式的作用[J];管理学报;2011年11期
10 杨隽萍;游春;;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耦合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陆志宝;孟雷;;嵌入性、集群内外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绩效[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文平;单海燕;;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灰生成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彭正银;邓好霞;刘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的耦合评价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王鹏;石春生;;国防科技奖励与国防知识产权的关联演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鹏;石春生;敬峥;;我国航天企业组织创新路径优化模型研究[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夏恩君;张明;王素娟;张一;;开放式创新社区网路创新绩效研究——基于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苏屹;宋俊娇;;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医药产业组织研究1[A];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CI&G)2013年度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张峰;黄玖立;;转型经济中新创企业的转型:从关系网络到市场职能[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9 赵良杰;;技术互依性、组织双元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基于动态网络的视角[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孙冰;姚洪涛;;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及仿真研究——基于市场环境视角的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俊;企业网络与知识管理及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许登峰;基于社会网络的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李婉红;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章丹;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能力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黄纯;基于焦点企业的集群风险传导与扩散研究:自组织行为的视角[D];浙江大学;2012年
9 廖丽平;模糊社会网络分析(FSNA)及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10 彭新敏;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利用性—探索性学习的中介效应[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t熺
本文编号:2561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56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