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6:17
   制造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组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产品流通服务,增强技术、设备更新与流通。两大产业渗透融合有助于推进产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强制造业与软件信息、互联网等关联与合作,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健康化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紧密关联是二者融合的基础,现有文献较多基于全球价值链(GVC)、产业链及投入产出等视角分析产业的融合演进模式及路径,而且多数从理论定性方面着手,较少地从定量角度探究两大产业融合的影响路径。因而,文章将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展开以下两方面的研究:首先,利用专利系数法测度两大产业1990-2016年的技术融合度,间接反映产业融合水平,并分析两大产业融合演变趋势及特点;其次,依据产业融合理论,构建产业融合影响指标体系,利用有向无环图因果关系分析方法(DAG因果关系分析)探究两大产业融合路径,识别关键性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两大产业渗透融合在1990-2016年期间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2002年为分界点,由中度融合转向高度融合,2012年之后,融合水平略微降低,进入中高度融合;(2)利用DAG因果关系揭示两大产业融合提升路径有三个发现:第一,融合基础、条件、环境等因素对产业融合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新产品生产制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投入、科研技术的发展等三方面对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尤为显著:第二,融合条件在两大产业融合提升路径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制造业增加高素质人才及研发资金投入,促进新产品研发实现,进而提升两大产业融合水平;另一方面,政策制度影响技术研发环境及市场需求间接影响两大产业融合。第三,融合基础、条件及环境等三方面互相作用影响产业融合。所以,企业需加大高素质人才及研发资金投入,促进新产品研发制造,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技术、产品及市场等方面互动融合,与此同时,需要适度的产业政策相配合。
【学位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719;F424
【部分图文】:

关系图,生产性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网络关系


注:图中数字表示产业部门代码与附录3—致??图3.?1生产性服务业与一般加工制造业网络关系??由图3.1可粗略的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一般加工制造业除直接支撑作用外,还通过??支撑石油燃料加工业、化工业间接影响一般性加工制造业。??注:图中数字表示产业部门代码与附录3—致??图3.?2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网络关系图??图3.2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直接作用于装备制造,另一方面通过支撑燃料加工、??金属产品冶炼等制造业间接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而且,图中直接关联较密集,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互动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各制造业间的产业关联。??基于图3.1、图3.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路径粗略分析,进一步从直接关??联对应的数值来比较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强弱,具体结果见表3.6:??27??

关系图,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网络,装备制造业


利用Ucinet6.0软件构建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网关系网如下:??注:图中数字表示产业部门代码与附录3—致??图3.?1生产性服务业与一般加工制造业网络关系??由图3.1可粗略的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一般加工制造业除直接支撑作用外,还通过??支撑石油燃料加工业、化工业间接影响一般性加工制造业。??注:图中数字表示产业部门代码与附录3—致??图3.?2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网络关系图??图3.2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直接作用于装备制造,另一方面通过支撑燃料加工、??金属产品冶炼等制造业间接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而且,图中直接关联较密集,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互动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各制造业间的产业关联。??基于图3.1、图3.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路径粗略分析,进一步从直接关??联对应的数值来比较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强弱,具体结果见表3.6:??27??

模型稳定性,扰动项,模型,检验结果


,模型。??LR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等多个原则确定V表5.?2?VAR模型滞后阶数判定结果LR?FPE?AIC?SCNA?1.87e-10?-2.535222?-2.191697.55707*?3.00e-ll?-4.549206?-1.800459.12228?9.44e-12*?-7.035015*?-1.8810示,模型滞后阶数确定为2。构建VAR(2)模模型,结果具有有效性。文章利用ARroots示,模型对应的特征根的倒数均小于1,都Inverse?Roots?cfChara^sristiG?Polynoml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全;;四川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9年13期

2 赛迪智库制造业"双创"形势分析课题组;;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J];电器工业;2019年04期

3 毕见学;;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现代国企研究;2019年06期

4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全球竞争优势创造[J];社会科学家;2016年12期

5 付珊娜;刘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17年02期

6 王思雨;曹瑾;;德国制造业产业政策对我国制造业产业政策转型升级的启示[J];纳税;2017年14期

7 钟涛;段胜男;;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与市场规范化问题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7年08期

8 阮锦;;京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J];智富时代;2017年04期

9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目录(2016)(试行)的通知[J];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11期

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甜;服务业发展效率、集聚及对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追随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王映川;中国先进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

3 王磊;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为;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谢智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杨立强;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周文良;制造业的集聚、扩散及其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6年

9 周红梅;网络组织及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子龙;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雪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2 王肖;促进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

3 韩嘉文;金川工业园区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晓晓;我国生产性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

5 陈恺;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6 郭嘉;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质量强国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7 王又晨;马来西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厦门大学;2017年

8 聂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袁明慧;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GVC地位影响[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10 于淼;天津制造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6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876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