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2010.8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发布时间:2016-10-03 17:04

  本文关键词: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金融监管

联性、分析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市场之间风险的传递路径,特别是关注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后果的关联性,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的矛盾,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

针对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特征,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渠道,本文认为一国政策当局应该采取相应对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行状况较熟悉,而监管当局比较熟悉单个金融机构运行。因此,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中应加强两者的合作沟通,信息共享、通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分析与评估,采取前瞻性的政策防范系统性风险爆发。

(二)加强对流动性和杠杆率的管理

1.加强对流动性的的管理(1)关注总体流动性

经济中的流动性逐渐超越银行体系货币量的范围,演变成为一种“总体流动性”。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货币供应量,还包括各种金融资产的存量,并且有时更取决于金融资产流量的变化。中央银行必须关注广义流动性的变化,即可交易的信用总量的变化,增加对流动性水平的控制范围和力度。由于商业银行通常通过表外业务和各类场外结构性金融产品,或者建立资产负债表外的投资实体(SPV)来规避监管当局的监管,所以应该把影子银行体系,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商业银行设立的特殊目的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纳入流动性管理的范畴。

(2)建立流动性缓冲

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依靠批发市场来满足其大部分资金的需要。在面临流动性短缺时金融机构变得很脆弱,因为这时实现到期日转换的功能要求他们提供相比资产更多的流动性负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自我保险来减少流动性风险。监管当局应该设置资金流动性(funding

1.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如资本充足率要求)是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宏观审慎监管是从金融体系整体角度实施的监管。关注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当局在加强对单个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注意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和经济中的顺周期问题,关注系统性风险的来源、表现和变化趋势。

建立恰当的反周期监管机制,如采取逆周期资本要求,在经济高涨期,银行要持有比最低监管资本更多的资本,在经济萧条期,如果有必要,可以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实施动态计提准备金制度;改善会计准则等,防止金融失衡的扩大和系统性风险的增加。通过降低信贷活动、资产价格以及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防止金融失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期累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liquidity)的最低标准,要求金融机构持有一定

量的流动性作为缓冲保障,这些缓冲最好是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资产,如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或政府的债券等,在发生危机时容易变现。

2.把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监管

目前,影子银行并没有像商业银行那样受到监管当局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其高杠杆和不透明的操作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各国监管当局应该考虑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加强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场外交易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对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应要求其在受监管场所并通过受监管的结算体系来完成结算。

2.加强对杠杆率的管理

(1)设立基于资产风险调整的杠杆率

目前资产负债表杠杆比率并没有揭示资产的不同风险特征,更没有考虑金融衍生品和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当局应考虑根据风险大小来调整杠杆率,考虑风险的不同来源(如借款和衍生品内嵌杠杆)。同时,可以参考一级资本比率的倒数(资本/加权风险资产)和交易账户风险价值与股权资本的比值等指标来全面衡量总的杠杆比率。

(2)通过杠杆比率限制和核心资金比率配

国际金融研究/2010.8

3.加强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

中央银行与监管当局拥有各自的专长和信息优势,中央银行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运

STUDIESOFINTERNATIONALFINANCE

57

金融监管

合来管理流动性

杠杆比率是监管的一个底线,保证把低估的资产风险限制在一个绝对水平之内。监管当局应该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比率,各个国家在充分考虑自身市场完善程度、参与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金融安全等多因素基础上,合理确定好杠杆率,防止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

银行资金量对于资产价格变动很重要,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往往与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有关。因此,考虑建立核心资金比率(corefundingratio)是对总的资金中的核心资金部分设置一个最小的、可以接受的比例。核心资金包括能够保持经济周期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如确定的零售存款和长期批发资金(如一些中期的票据和债券)。在经济过热、信贷需求过旺时期,核心资金比率是对总负债的质量进行约束,起到限制商业银行使用不可持续的非核心资金来源、避免造成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和信贷供给过多

(责任编辑:李文杰)

的作用。

(三)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各国中央银行对于资产价格泡沫通常采取一种非对称的干预,即只在资产价格暴跌时,提供流动性支付,而在资产价格明显不可持续地被抬高时,采取一种容忍放纵的态度。这种非对称的货币政策容易强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针对金融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阶段,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更均衡的政策反应,政策的干预应该是对称的。一方面,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削弱了金融系统的清偿力时,应该放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明显不可持续地被抬高时(甚至是逐渐而不是立即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时),信贷增长过快,中央银行应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信用控制。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流动性的度量及其与资产价格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8(9):44~55.[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4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5~91.[3]吴晓求.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3~191.[4]肖崎.流动性的变化特征与应对策略[J].财经科学,2009(10):11~18.

[5]杨小军.流动性与金融危机关系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10):126~131.

[6]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14~23.

[7]Adrian,T.andShin,H.Money,liquidityandmonetarypolicy[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StaffReports.2008.No.360.Jan:1~12.

[8]Brunnermeier,MandPedersen,L.Marketliquidityandfundingliquidity[R].NBERWorkingPaper.2007.No.12939.Feb:1~38.

[9]Praet,P.andHerzber,V.Marketliquidityandbankingliquidity:linkages,vulnerabilitiesandtheroleofdisclosure[J].BanquedeFranceFinancialStabilityReview,2008.No.11.Feb:95~109.

Abstract:Therevolutionoffinancialsystemhasthepotentialtocreatenewtypesofsystemicfinancialrisks.Thispaperanalyzesthenewresourcesofsystemicrisksfromtheperspectiveoffinancialsystemrevolution.Thesubprimecrisisshowsthatthesystemicfinancialrisksareendogenousinsidethefinancialsystem.Theycanhideinthefinancialsystemforalongtime,andeventuallyleadtotheoutbreakofdisastrousfinancialcrisis.Therefore,policymakersshouldstrengthenthepreventionofsystemicrisks,balancethemacro-andmicroregulation,andenhancethefinancialstabilityfunctionofmonetarypolicies.

Keywords:FinancialSystem;Revolution;SystemicRisks

58

STUDIESOFINTERNATIONALFINANCE

国际金融研究/2010.8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办公文档、考试资料、出国留学、资格考试、专业文献以及2010.8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累积_肖崎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0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