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后危机时代”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13:00

  本文关键词: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美元本位制 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 出处:《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诚如巴杰特所说,关于恐慌和过热的文献不计其数,已然超出了人们的心智所及。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五年多过去了。人们也不再表现出恐慌。学术界和其他各界人士一样,开始了后危机时代的反思与行动,以发现如亚当·斯密所论及的:在公共生活的不幸中捡寻、卫护自己的幸运之地。反思既存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从现实判断其前行的方向正是其中的关键性议题。事实上,这一议题的核心问题意识在十七年前就被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所概括:作为最强有力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在国际公共品的领导地位是否已经衰落?金德尔伯格是基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提出这一问题的。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像金德尔伯格那样鲜明地将亚洲问题与美元命运结合起来。但是,现在不同了。2008年以来的后危机时期,多数人们将美元命运与亚洲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就反思而言,人们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种对立性思维当上:(1)一元论与多元论;(2)主权货币论与超主权货币论;(3)替代论。就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来看,三种思维都指向了美国霸权的建构与维系问题。正如世界经济者之一——韦伯所言,权力是让其拥有者迫使他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一种能力。国际货币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协议,从牙买加协议到华盛顿广场协议的历程表明,美元霸权体制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的一种工具,绝非一种公共产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但是美元霸权地位并未丧失。这种地位主要体现为美元作为交易中最重要的媒介、作为计价单位的话语主导者、作为价值储存的关键手段等地位尚且比较稳固。尽管如此,不能不看到,后危机时代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人们对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变革产生了复杂的种种预期。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包括:(1)在理论方面,人们对新自由主义、金融监管理论进行了反思。(2)在实践方面,为了促进创新和就业,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美国得到重新肯定,这必然要反映到国际市场的争夺上来。这样,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国际贸易中的区域一体化等问题紧密相关。与此同时,由于实力上升,新兴经济体对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提出了挑战。除了新兴经济体,欧元区国家也因为自身的动荡,也提出了相同诉求。不过,虽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稳定性下降了,但是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尚具有滞后性,未能充分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由于美元自身所拥有的网络外部性,由于挑战国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导致的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存在,美元的霸权地位暂时不会受到全面冲击。然而,美元霸权地位的暂时稳固并不意味着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变革的停滞。恰好相反,迈耶所提出的“美元的命运就是美国的命运”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前国际储备货币的内生缺陷、中心-外围结构的动态性、国际力量对比改变的明晰性等都表明美元霸权体制正遭到巨大挑战。为了获得霸权外溢效应、获得铸币利润等利益驱动,美国必然会采取种种措施来应对这种挑战。在解释美国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的诸理论范式当中,金德尔伯格、吉尔平、基欧汉等人所持的霸权稳定论是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视角。他们认为,霸权是一种公共产品,有利于为全球提供稳定。他们深知,美元霸权衰落是可以预知的。为此,最具有现实主义的选择是尽可能争取美元霸权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总体来看,霸权稳定论带有很强的知识整合特征,充分把握了金融-贸易的一体化特征,并将其放置在国家强权维系这一目的论之下来分析,具有浓厚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情势相结合的色彩。从霸权稳定论来看,作为一个“一体两翼”国家或者说蝶形地缘国家,即以美洲为主体,以太平洋、大西洋为两翼,美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博弈策略是非常明晰的。这种策略集中体现为:(1)充分运用QE政策,注入流动性,扩大美元流通总量,将危机转嫁到本土以外。(2)在继续削弱大西洋对手——欧元的基础上,集中资源在亚太布局金融-贸易一体化战略。这一博弈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着力推动旨在维系亚太主导权的TPP战略,这一战略的本质是绑住日元,打击人民币,削弱中日核心竞争力,重塑迈克尔·波特所说的美国国家竞争优势。上述策略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历史制度主义倾向。早在布雷顿体系建立之时,美国就集中资源,以金融-贸易一体化为主线,以布雷顿体制、关贸总协定为载体,建构全球霸权。美国在亚太的布局本身就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议题中的关键问题。至少,人民币已经成为多元博弈力量中的重要一环。客观而言,人民币作为多元力量的一支,尚有大量内生性缺陷。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策略只能选择波兰尼所说的嵌入性,即中国在承认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结构的前提下,采取嵌入性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嵌入不是保守。嵌入的目标在于扩展,尽管这一进程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事求是地来看,人民币已经具备了嵌入性扩展的基础,如跨境结算业务大幅度上升。同时,人民币在嵌入过程中,选择了从外围逐步转入中心,甚至包围中心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路子就是通过互换协议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总量。人民币国际化策略还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超主权货币。20世纪是超主权货币获得本质性飞跃的世界,欧元启动、SDR机制的完善皆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到了将人民币加入SDR机制作为战略选择并予以实现的时候了。要而言之,通过嵌入性扩展和加入SDR等策略,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是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也是改革的理想目标。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是旷日持久的,绝非一日之功。从短期来看,国际社会要增强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监督和约束,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从中期来看,形成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从长期来看,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理想目标。
[Abstract]:In fact , as one of the world ' s most important media , it is not a public product . As one of the world ' s most important media , it is not a public product . 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ies ,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is a key instrument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 s hegemony .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 ,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al economy is reaffir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 which must be reflec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 In the meantime ,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falls , the United States will inevitably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is challenge . In short term , the renminbi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system . At the same time , the renminbi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system .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2 黄梅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3 张一平;盛斌;;替代账户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4 裴长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地位[J];国际贸易;2010年06期

5 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4期

6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解读石油美元:规模、流向及其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2期

7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8 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1期

9 夏斌;;2020:中国金融战略的主要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10 缪建民;;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457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57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