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
本文选题: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 切入点:实证检验 出处:《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仍然余波未平,中国也处于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挑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和积极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刺激产出和稳定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研究货币政策对于产出和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作用,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考察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欧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经验都表明,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这种特征既表现在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冲击或者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内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于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上的差别,也表现在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内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行业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的产出增长的影响效果上的差别。这就促使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更加重视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细致地考察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中各个具体方面,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好坏,也会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平稳增长以及是否能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产出的作用在大萧条时期无效而在其他正常时期有效的特征,从而揭开了对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相继研究了各种形式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特征和成因。1992年Cover正式将实证分析方法引入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当中,此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成为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领域。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从它诞生之日起至今,经过经济学家们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目前国外学者已经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等方式,针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比而言,中国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的系统性研究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中央银行提高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能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无疑将促进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深化发展,以期能够为未来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因此,当务之急是结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之前国内外学者们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全新的数据和国际上较先进的实证方法,来继续深化和细化现有的研究领域,更加准确地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程度,同时对此前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中较少涉及到的领域做出适当的扩展,并对引起非对称性的成因机制进行相应的探讨,以上这些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基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情况,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其形成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解释。本文中主要围绕货币政策的纵向非对称性效应和横向非对称性效应两个主要方面来展开研究,其中纵向非对称性效应研究包括不同方向的货币供给冲击和利率冲击的非对称性影响作用、以及同一方向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的非对称性影响作用,横向非对称性效应研究包括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三大产业之间以及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间的非对称影响作用。 本文行文结构分为九大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背景、意义以及创新点。第二章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首先回顾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理论渊源,然后梳理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的文献,最后对国内外对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不同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且对中外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待对本文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第三章主要是检验中国货币政策的非中性特征,首先对货币政策非中性理论的发展进行概述,接着根据中国1998年1月到2013年12月间的月度数据,用基于Matlab的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方法,不仅证明了货币供给变量(M1和M2)对于实体经济变量(工业增加值增速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和明确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非中性特征,为后续章节继续讨论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奠定理论前提基础;还证实了M1作为货币供给变量要优于M2。第四章在回顾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历程的基础上,使用H-P滤波法分离出正向和负向的货币供给冲击和利率冲击,并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物价所产生的非对称效应,并分别解释了其形成机制。第五章在将中国经济周期划分为不同阶段之后,运用滚动窗口拔靴检验的方法,研究同一方向的在货币政策在经济上行阶段和下行阶段时对经济影响效果的差异性,并通过公众情绪偏好和心理预期、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货币蓄水池”机制来解释这种非对称性形成的原因。第六章使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货币政策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非对称性进行检验,并从企业规模、产品定价方式、信贷歧视等角度分析了这种非对称性形成的原因。第七章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在三大产业之间的非对称性,分析了不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面对货币供给冲击时所作出的不同反应程度,并从融资渠道、融资便利程度、金融摩擦程度的差异性等角度来解释这种非对称性形成的原因。第八章在将中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的基础上,使用基于状态空间的非线性参数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进行检验,分析货币供给冲击对于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非对称效应,并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民间借贷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来分析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产生的原因。第九章是全文的总结,在归纳全文实证部分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解决不同类型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因此,无论是从继续扩展货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细化相关研究内容这一层面,还是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操作的效果以及帮助中央银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货币政策的能力这一层面来看,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都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故而本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做出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力求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银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macro - economic control of China ,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on th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such as output and inflation .
In the 1930s , Keynesian discovered that the expansive monetary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utput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period of Great Depression and is effective in other normal periods . After that , the study of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monetary economics .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92 , the study of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monetary economics .
In contrast , China ' s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only have more than ten year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 and there are many places to be perfected . At the same time , the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monetary policy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 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operation practice of central bank ' s monetary policy ,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various forms of non - symmetry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d thorough explanation of its formation reason and mechanism .
In chapter 1 , the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non - neutral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influence channel ,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China and abroad , and then analyzes the non - neutral characteristics of monetary policy .
Chapter five uses 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o analyze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 s monetary policy in different regions .
Therefore , the study of the asymmetry of monetary policy has clea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oth from the aspect of continuing to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tent of monetary economics and to help the central bank formulate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 . Therefore , this paper will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n this subject , and seek to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 and provid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of the People ' s Bank of China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2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婷婷;;利率冲击非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2 沈豪杰;黄峰;;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04期
3 林辉;孔亮;;中国股市非对称相关效应:基于行业视角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07期
4 谢家泉;;中美股市微观结构中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经济数学;2012年02期
5 王亮;刘金全;;中国股票市场非对称反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6 林辉;孔亮;;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16期
7 王文静;;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对称性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14期
8 李长春;;不均衡性、非对称冲击下的欧元困境[J];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06期
9 陆贤伟;董大勇;纪春霞;;债市和股市波动非对称性[J];系统工程;2009年09期
10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石磊;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3 周蓓;齐中英;;我国期货市场波动性的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曹永琴;李泽祥;;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价格传导机制的视角[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志强;“非对称作战”解析[N];中国国防报;2000年
2 冯育军;以非对称建设争得未来战场的主动[N];解放军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孔健;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李村璞;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一个非线性观点[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彤;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郭志华;利率调整对房价影响的非对称效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成惠茹;利率对我国房价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王申;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柳;基于贝叶斯MS-VAR模型的原油对贵金属非对称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陈枷梓;中国货币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性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7 陈思琪;称赞与责备的非对称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江虹;利率政策对房价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昕;中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白雪莲;基于“阀值效应”的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3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70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