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信息优势与投资者地缘效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23:00

  本文选题:地缘效应 + 信息不对称 ; 参考:《科研管理》2012年02期


【摘要】:投资者偏爱地理位置近的上市公司的现象被称为地缘效应,其成因一直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未解之谜。本文以上海、天津、大连的3710名投资者为研究样本,从信息优势角度解释了地缘效应。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内部存在地缘效应;信息优势与地缘效应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当信息优势小于临界值时,地缘效应随着信息优势的增强而增强;当信息优势大于临界值时,地缘效应随着信息优势的增强而减弱。研究认为随着信息优势强度的增加,信息目标由少到多,信息涉及的上市公司由近及远,由此使得投资者投资的分散程度不断提高,这是信息优势与地缘效应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的主要原因。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investors' preference for geographically located listed companies is called geographical effect, and its cause has always been an unsolved mystery in the capital market. Based on 3710 investors in Shanghai, Tianjin and Dalia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geographical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geo-effects in Chinese capital market, there is an inverted U-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and geo-effect, that is, when the information advantage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geo-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information advantage. When the information advantage is great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geographical effect weaken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dvantage.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ngth of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the information target is from less to more, and the listed company involved in information is near and far, which makes the degree of investment dispersion of investors increase continuously.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verted U-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and geographical effect.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管理者行为特征的盈余管理约束模型研究(70772087,2007-20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DUT10ZD107) 人文培育项目(DUT10RW1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项目资助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晓坚;孟卫东;王榆;;信息机制在有效市场与分形市场的比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谭久均;财务指标与违约距离相融合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3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扰动与股票市场反应[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周孝华,杜俊涛,杨秀苔;IPOs中发行定价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2期

5 陈金仁;;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及其评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04期

6 张建华;舒象改;张玲;;上市公司被ST后的超额累积收益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7 陈龙江;深圳股票市场渐进有效性实证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潘军昌;;B股市场效率弱式有效了吗[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刘宪,朱全景;个股收益、组合收益与叉自相关——来自上海证券市场的证据[J];经济评论;2005年03期

10 杜俊涛,周孝华,杨秀苔;核准制下IPO股票定价的再思考[J];经济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砚新;信托投资机构资本市场交易行为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2 刘建和;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葛新权;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胡勤勤;中国股市β系数稳定性、时变性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宿成建;中国证券价格非线性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魏锋;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林文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梁立俊;基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行为金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孙建明;甚高频交易数据的金融计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刘 勇;中国股价行为金融计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杰红;强化中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对策与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杨仁发;我国股指期货市场运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4 马燕舞;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宗飞;在中国证券市场引入竞争性做市商制度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肖义方;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7 陈新秀;上海股市中期收益趋势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涂浩;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及对我国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吴立源;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吴玉珊;中国股市效率的计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龙炳,陆蓉;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沿研究[J];财经研究;2001年08期

2 俞乔;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4年09期

3 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6年04期

4 张亦春,周颖刚;中国股市弱式有效吗?[J];金融研究;2001年03期

5 张思奇,马刚,冉华;股票市场风险、收益与市场效率:——ARMA-ARCH-M模型[J];世界经济;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建萍;;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20期

2 黄卉;沈红波;;信用卡市场利率粘性和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上海金融;2011年06期

3 王静;张丹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4 沈春善;;对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5 张桂杰;;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综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8期

6 张方群;;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风险投资绩效研究——基于深圳中小板企业的经验[J];特区经济;2011年07期

7 杜娟;晁辉;;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8 王娟;叶琳娜;邓惠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浅析高校助学贷款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9 陈必诚;;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探讨[J];海南金融;2011年08期

10 杜娟;晁辉;;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程睿;王华;;公司透明度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基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2 马连福;高楠;赵梦琳;;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股票回购效应的影响研究——来自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公开市场股票回购的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郭梅亮;徐璋勇;;转型时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逻辑的理论分析:一个比较的视角——兼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的解释[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延喜;;产权交易中的利润操纵行为分析与识别[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汪洋;;通过完善征信机制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陈蔚;巩秀龙;;非正规金融利率定价模型——基于中国民间分割市场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元伟;;国家助学贷款的校际差异性分析——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经验证据[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琦;;“规模歧视”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基于湖南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健;吴楠;林大谦;;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10 周宏;李远远;彭和平;;信息不对称与中国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估价[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艳;反思次贷:信息不对称妨碍评级公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徐晓明;如何加强监管化解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困局和危机[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3 毕舸;按揭贷款方式不透明折射“信息暴利”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4 陈枫;用统筹理论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N];中国证券报;2000年

5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部 王艳薇 刘旌;从信息不对称看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N];国际金融报;2001年

6 时寒冰;信息不对称是目前股市一大风险[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黄志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N];金融时报;2005年

8 ;征信体系:化解信息不对称[N];深圳商报;2005年

9 肖建国;破解信息不对称[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清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胡红星;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机制的系统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3 贺向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彭益;市场微观结构下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文先明;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李波;信息不对称与股票价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程文红;信息不对称与风险投资的契约设计[D];复旦大学;2003年

9 徐建斌;信息不对称与信贷资源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邹小山;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操纵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雯;关于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牛凤梅;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契约[D];吉林大学;2005年

3 莫万贵;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孟岩;从信息不对称看我国信用风险的产生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5 郑立立;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及其规制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张凯;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及评价体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王金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析及其我国会计监管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8 滕进华;双重软预算约束下银行风险成因及其化解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戴勇洪;中国民营银行公众信任风险成因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陈薇;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40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40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