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金融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5 13:42

  本文选题:金融发展 + 全要素生产率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7期


【摘要】:文章采用中国29个省级地区1991—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考察了金融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交互效应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则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两者的协同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剧。分地区进一步考察后发现:沿海金融发展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大于内地,而沿海全要素生产率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则小于内地;从综合偏效应来看,沿海金融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内地。文章研究结果认为,应该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从而弱化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1991 to 2012 in 29 provincial regions in China, the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by using the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panel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creas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ill lead to the widening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two can restrain the exacerbation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to a certain extent. Aft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coast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reduc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inland, while the effect of coas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n widen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inland. The effects of coast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mainla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deepened and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raised so as to weaken the widening effec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F832;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2 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3 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J];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4 许海平;王岳龙;;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5 孙永强;万玉琳;;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01期

6 蔡f ,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7 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苑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郭慧,吴宏祥;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文涛;肖国安;;论我国的贸易政策对户籍制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4 潘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5 杨剑;魏雅丽;樊康;税伟;;旅游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影响——以四川省兴文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6 谢会强;宋山梅;;贵州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7 赵颖霞;陈晓健;李中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及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8 江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9 乐小兵;;基于物资资本视角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10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保建云;;权力租金、寻权与权钱交易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陈屹立;邵同尧;;地方政府腐败会影响私人投资吗?——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GMM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威;;信息,,承诺与激励——理解中国农业生产激励变迁中的国家角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Re-estimat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6 李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刘颂;;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角度[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卢有红;彭迪云;;基于成长阶段的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昭玖;周波;;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析[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4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姣;哈尔滨市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罗亦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因素检验[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茂东;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评价[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夏永辉;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8 赵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国际经验和中国案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林艳艳;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云航;张德荣;;我国省际收入差异的成因:要素积累还是生产率[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2 任才方,程学斌;从城镇居民收入看分配差距[J];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F7期

3 王家庭;贾晨蕊;;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科学;2009年03期

4 胡和立;1988年我国租金价值的估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9年05期

5 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年05期

6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7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8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9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10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孟;从全要素生产率看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煌;;提高生产率是促进小企业工资增长的关键[J];中国劳动;2013年11期

2 鲁开垠;;服务生产率:一个亟待开发的经济研究领域[J];经济纵横;1990年12期

3 冯海发;;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及增长模式[J];经济研究;1990年05期

4 张德霖;中国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年05期

5 李京文;郑玉歆;;改革与中国生产率的国际研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10期

6 许昌平;方涛;;生产率差异和企业进入退出[J];生产力研究;2014年04期

7 金钰;;服务业生产率零增长之谜[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8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9 霍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年08期

10 王业斌;陈鹏;;广西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78-2010[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田敏;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石慧;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薛莲;服务外包:制度环境与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罗国亮;中国食品加工业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志文;服务生产率的测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孟薇;服务生产率视角下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王海涛;我国服务企业服务生产率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4 瞿f3峰;服务业生产率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熊瑞祥;干中学与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D];湘潭大学;2012年

6 余嘉佳;中国分行业碳生产率的动态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7 李程;生产性服务业FDI生产率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进;我国施工劳动生产率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一力;生产率冲击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10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7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47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