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金融理财类APP用户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22:06

  本文选题:金融理财类APP 切入点:收益感知 出处:《武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现代人生活方式逐渐实现数字移动化。理财投资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逐渐出现在智能移动终端市场。基于相关研究的分析以及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笔者发现用户对智能移动终端上金融理财类APP的感知价值与使用意向存在着某种关系,但用户对金融理财类APP的使用还受其他社会影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金融理财类APP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及挑战。本文主要基于"价值接受模型"(该理论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背景之下提出的关于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经典理论),以及移动终端使用人群的范围,金融理财类APP的特征,提出本研究的初步的模型。针对用户对金融理财类APP的感知意向与相关使用意向之间的关系,分析金融理财类APP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用户的使用意向。综合技术接受模型、价值接受模型、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价值接受度模型,研究模型将自变量用户的感知价值细分为收益感知、付出感知、以及社会其他影响因素,使用意愿以及使用行为作为因变量,交叉对比用户的感知价值与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mobile terminals, the modern way of life gradually realize digital mobile. As a modern way of life indispensable financial investment, gradually appeared in the intelligent mobile terminal marke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and related survey data based on perceived value and intention to use the the users of financial APP intelligent mobile terminal the existence of a relationship, but it is restricted to users of financial APP is also affected by other social factors, so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tention to use of financial APP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value acceptance model" (the theory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on consumer behavior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and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the mobile terminal) groups,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APP,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l. The user perceived intent of financial APP and intention to use the financial analysis which APP should strengthen the user's intention. The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value acceptance model, and self efficacy value adoption model, model of perceived value segmentation variables the user's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sacrifice,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and the use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value and behavior cross comparison of the users.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2;F72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天健;香港银行业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借鉴[J];中国城市金融;2002年11期

2 刘小明;金融理财:开启银行与客户双赢的钥匙[J];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02期

3 王桂华,杨芳;建议金融理财拓展到社区[J];中国城市金融;2004年11期

4 刘鸿儒;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与前景[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5 ;金融理财怎样开疆拓土[J];经济视角;2004年06期

6 赵越;;浅谈中国金融理财及金融理财师事业的发展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何德旭;;一部“新”与“实”的力作——《金融理财》书评[J];大众理财顾问;2006年11期

8 丁建臣;周宏宇;;富豪金融理财为何受青睐[J];西部论丛;2007年01期

9 李泽军;;希望把金融理财服务搬下乡[J];金融经济;2007年13期

10 刘志平;;金融理财也要在农信社“生根发芽”[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红日;;财务、会计知识在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业务中的应用思考[A];财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三辑)[C];2012年

2 李扬;赵佩剑;;让金融理财走进课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群舒;金融名家纵论金融理财[N];解放日报;2005年

2 周生云 张明华 东台农商银行;金融理财,传统银行离你有多远?[N];江苏经济报;2014年

3 董政光;金融理财中的热与冷[N];保定日报;2005年

4 曾昭才 喻家国 彭亚杰 张勇;湖南分行金融理财业务调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4年

5 记者 张正华;提供综合金融理财服务[N];金融时报;2000年

6 姜金平;金融理财不能“不理”农民[N];金融时报;2004年

7 记者 李文玲;金融理财步入资格认证时代[N];金融时报;2005年

8 蒋卫华;利率市场化考验企业金融理财[N];中国财经报;2006年

9 王信川;树立金融理财新观念[N];经济日报;2007年

10 FN记者  李文玲;理财师认证需国际标准[N];金融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艺青;金融理财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刘时;金融理财法律规制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杨义;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4 吴智星;互联网金融理财法律制度探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5 李晓明;《要钱还是要命》翻译报告[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毛爱萍;我国网络金融理财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7 朱若愚;金融理财类APP用户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8 冉可语;基于客户需求分析的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裴延U,

本文编号:1655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655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