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环境下消费者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渠道转移行为研究
本文选题:渠道转移 + 传统互联网渠道 ; 参考:《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原有的渠道形式,在线下实体渠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线上渠道,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渠道以其独有的渠道特性,比如移动性、即时性、个性化、娱乐性等,赢得了众多企业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应用客户端(APP),构建应用场景,推广自身APP系统和支付系统,抢占手机端用户,而4G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渠道积攒了众多用户,用户的连接载体明显呈现电脑端向手机端迁移的趋势。本文意在研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促使消费者完成此种迁移趋势的驱动因素,为深入研究此趋势下如何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构建新的商业体系提供策略建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渠道相关理论研究、用户采纳相关理论研究)的认真研读,本文总结归纳了6个自变量(感知行为控制、感知便利性、使用场景、感知个性化、外界影响、感知娱乐性),建立了渠道转移研究模型。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结构方程路径分析,样本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便利性、感知娱乐性、使用场景、外界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渠道转移意愿,使用场景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便利性、感知个性化、感知娱乐性,外界影响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研究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度达到73.1%。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has enriched the original channel form, and derived the online channel on the basis of the off-line physical chann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mobile Internet channel has its uniqu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obility, immediacy, etc. Personalization,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have won the favor of many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Enterprises have established their own application client (app), constructed the application scene, promoted their own app system and payment system, and preempted the mobile phone end users. The development of 4G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terminals have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for the mobile Internet channe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driving factors for consumers to complete this migration trend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o provide strategic advice on how to construct a new business system for enterprises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This paper summarizes six independent variables (perceptual behavior control, perceived convenience, usage scene, perceived personalization) through a careful stud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channel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user adoption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six independent variables (perceptual behavior control, perceived convenience, use scene, perceived individuation). The research model of channel transfer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help of SPSS and Amo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the data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analyzed by online and offline questionnaires. The specific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structural equation path analysis. Sample differe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ceived convenience, perceived entertainment, use of the scene, external influence,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hannel transfer willingness, use of the scen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perceived convenience, perceived personalization, perceived entertainment. The external influ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ptual behavior control, and the overall explanation of the model is 73.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713.55;F72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外风险投资看好中国互联网市场[J];经贸导刊;2000年05期
2 ;互联网究竟是什么[J];网络与信息;2000年05期
3 罗序梅;润迅涉足无线互联网市场[J];移动通信;2000年05期
4 庄表伟;互联网市场分析初探[J];互联网周刊;2000年43期
5 ;网络公司谈——互联网:机遇、挑战与前景[J];通信世界;2001年13期
6 流浪;;移动互联网——激情退却之后[J];数字化用户;2001年03期
7 ;三巨头合资开拓美国无线互联网市场[J];国际新闻界;2003年02期
8 张岚;李昕;;互联网进入下一个10年[J];每周电脑报;2004年19期
9 尹斌;埃及互联网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J];中国穆斯林;2005年02期
10 陈益锋;;宫玉国 “互联网元老”要贩卖信息[J];中国新时代;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谷城;;中国大陆互联网开放前景初探[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先祥;;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展望[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志英;;移动互联网时代,ISMP业务管理平台“开放性”探索与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0分会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莫一心;;以CDMA移动互联网推进移动信息化[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陈颖星;曾勇;陈仕俊;;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消费市场客户群分析[A];OTT业务发展对通信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3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郑宏剑;郑大永;;经营好移动互联网 助运营商转型——创新引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举措[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史晓亮;;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方式分析[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胡春;;中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分析[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明科;王少杰;;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知晓;陈光;张帆;;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开放花园商业模式下的流量经营[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元;辱骂和恐吓绝不应成为互联网市场竞争的法器[N];证券日报;2010年
2 记者 商文;中外资本逐鹿中国互联网业[N];上海证券报;2005年
3 商报记者 吴辰光;博纳通成进军移动互联网[N];北京商报;2012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马珂;电商抱团发展 河南互联网在探索中成长[N];经济视点报;2012年
5 记者 路平;培育移动互联网新土壤[N];广东科技报;2013年
6 张意轩 岳小乔 郭沙;中国发力移动互联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7 ;互联网市场亟须重拳整治[N];人民邮电;2013年
8 北京商报记者 李立勋;移动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待探索[N];北京商报;2013年
9 金亮;互联网就是移动互联网?[N];人民日报;2013年
10 早报记者 李雅琦;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风险爆发期[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史光辉;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设计方法与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17年
2 朱敏;互联网体系结构应用适应性评估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任雅威;互联网市场竞争的若干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仪凡;互联网用户体验结构模型[D];复旦大学;2009年
5 朱铨;铁路干线移动互联网的异构网络部署与流控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多渠道环境下消费者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渠道转移行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王浩;互联网市场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吴洲;基于互联网信息挖掘的经营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4年
4 袁斌;A公司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战略转型的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方毓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手机营业厅应用构架的设计与实现[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李鑫萍;互联网金融创新之法律监管[D];山东大学;2015年
7 靳潞茜;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8 赵晶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9 李燕鲁;面向移动互联网的SD移动公司营销模式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Leechinakul Techin(李燕东);面向泰国用户的百度品牌形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08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10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