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基于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参与者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6:10

  本文关键词:基于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参与者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融系统是一国经济的血液系统,而大额支付系统(LVPS)是一国金融系统的基础性设施。支付系统的结算效率和风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许多国家的支付系统的结算方式都从延迟净额结算(DNS)转变为实时全额结算(RTGS)。实时全额结算系统满足了银行间大额资金的转账需求,其迅速发展和普及反映出各国中央银行对于支付系统风险控制的重视。在这一演变的过程中,DNS系统的信用风险和RTGS系统的流动性成本之间的权衡贯穿始终。RTGS系统几乎消除了系统参与者的信用风险,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流动性提出较高要求所带来的“流动性饥渴”的问题。由于流动性是有成本的,并且支付系统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支付系统的参与者都希望其他参与者持有较多的流动性而减少自身的流动性使用,即“搭便车”行为,这是造成支付系统“流动性饥渴”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参与者的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系统内的流动性循环,导致系统的结算效率降低。一旦受到外部的流动性冲击,系统的参与者可能会更加珍惜自身的流动性,这使得系统的结算雪上加霜。2013年6月,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度飙升至13%,各大金融机构先后出现了短期“流动性紧缺”的问题。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漠视日间流动性管理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流动性的冲击下,参与者更加珍视流动性,从而推高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参与者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其个体的理性行为。然而,在危机情况下,这种个体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一旦系统因为参与者的“自私”行为发生危机,那么参与者的正常经营也会受到冲击,之前基于个体理性行为的预期结果也就无法达到。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参与者应当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2015年我国股市经历“过山车”式的波动也反映出参与者的个体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系统的危机。可见,在金融系统中,某些情况下参与者的个体理性行为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其个体理性行为超出一定的范围后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RTGS系统与其它金融系统类似,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为了弄清R TGS系统普及的原因、发生危机的过程、影响因素以及系统的承受能力,诸多学者对本国的RTGS系统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在随后对RTGS系统的研究中,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的引入,学者们发现,RTGS系统的网络结构特征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有一些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系统中参与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参与者行为、流动性需求以及系统的结算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参与者的延迟支付可能导致系统的僵锁问题,从而导致系统发生危机。可见,参与者的行为是系统产生危机的内在原因。本文吸取了本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参与者主动的流动性管理的行为,即使用延迟结算来管理日间流动,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学者们较少关注的参与者在日间同业拆借市场中进行拆借的行为,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研究了RTGS系统中参与者的这两种行为对参与者流动需求,流动性利用率以及系统结算的影响。在研究参与者主动的流动性管理行为时,僵锁和网络结构的不同会对延迟结算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考虑了是否存在僵锁的情况和不同的网络结构的影响:第一,在同一网络结构中,是否存在僵锁的两种场景下,参与者主动的延迟结算对系统结算效率的影响;第二,在不同网络中,是否存在僵锁的两种场景下,参与者的延迟结算对系统结算效率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由50个参与者组成的RTGS系统,模拟了100天的交易情况。流动性上限(UBL)是参与者持有日初流动性的重要依据。我们首先研究了在全局耦合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下,参与者UBL的差异,并探究了这一差异的原因。接着,我们研究了随着流动性阈值的逐步增加,参与者的延迟结算造成的系统内相对最大流动性使用和系统结算效率的变化,以及参与者的个体理性行为对系统的流动性循环和结算效率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建立日间同业拆借市场来改善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是否具有可行性。基于研究参与者主动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的交易数据,研究了同业拆借市场对于调节参与者行为和提高系统结算效率的有效性,以及参与者的拆借行为对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和系统结算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全局耦合网络的系统UBL总和是BA无标度网络下的1/14。UBL在BA无标度网络中的分布也与其网络结构的特点相一致,网络结构对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参与者的UBL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比于全局耦合网络,在BA无标度网络下,系统对于延迟结算的承受能力很低,参与者延迟结算的个体理性行为能够很快造成系统的无效率和集体非理性,而且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全局耦合网络时的情况。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一定程度内的延迟结算确实能够减少其静态流动性的使用。一旦延迟结算的行为超过一个阈值,无论是在BA网络中还是全局耦合网络中,个体理性的主动的流动性管理行为都会导致系统结算效率降低,造成集体的非理性。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动态流动性能够推动系统内大部分支付指令的结算,流动性在系统内的循环能够有效地改善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同时提高系统的结算效率。监管者促进系统内的流动性循环比迫使参与者增加自身流动性的持有或许更有效率。在对参与者同业拆借的行为研究后我们发现,建立日间同业拆借市场具有可行性,日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走势与实际的国债回购利率日内走势相似,都是先上升后下降。无论在全局耦合网络中还是BA无标度网络中,参与者的拆借行为都能够较大地改善参与者的日初流动性需求,提高参与者流动性的利用率和结算效率。即使日初流动性很少,参与者仍然能够完成日间结算,而且是实时结算。同业拆借市场激活了系统中原先沉淀在参与者手中的流动性,推动了少量的流动性在系统内的循环,提高了流动性的利用效率和结算效率。这种作用在BA无标度网络中尤为明显。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说,同业拆借市场能够提高流动性的循环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说,同业拆借市场能够降低系统的结算风险,保证系统的平滑运行。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对重要概念作了说明。接着,在第二章中,对复杂网络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并着重阐述了本文研究所需要的两类网络(全局耦合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在这两类网络的基础上,为了研究网络结构对参与者日初流动性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无约束实时结算模型,研究网络结构对于参与者UBL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一影响的原因。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我们研究了参与者的主动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研究了不同网络结构和是否存在僵锁几种情况下,参与者个体的延迟结算对其自身流动性需求和系统结算效率的影响。第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在前文的交易数据基础上,我们首先探究了建立同业拆借市场的可行性,接着,对两种网络结构的系统分别做了建立同业拆借市场前和建立后的两次模拟,以研究参与者的拆借行为对其个体的流动性利用率和结算效率,以及系统结算的影响。第五章,对全文的研究结果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计划。本文模型的假设虽然比较严格,构建的基本模型虽然也相对简单,但是为研究支付系统中参与者的行为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潘松等(2009)所关注的银行间支付流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关系问题,这也就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大额支付系统的结算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实时全额结算系统 参与者行为 网络结构 流动性管理 延迟结算 同业拆借市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3.55;F832.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s8-13
  • 1. 绪论13-2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3-16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16-22
  • 1.2.1 RTGS系统的普及与风险17-18
  • 1.2.2 RTGS系统的网络结构18-20
  • 1.2.3 流动性管理与同业拆借市场20-22
  • 1.3 研究内容22-25
  •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25-27
  • 1.5 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不足27-29
  • 2. 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网络结构29-42
  • 2.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概述29-34
  • 2.1.1 复杂网络的发展和特点29-30
  • 2.1.2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30
  • 2.1.3 全局耦合网络与BA无标度网络30-34
  • 2.2 重要指标的说明34-37
  • 2.3 网络结构对UBL的影响分析37-41
  • 2.3.1 数据生成与模拟设置37-38
  • 2.3.2 模拟结果分析38-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3. 参与者主动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研究42-58
  • 3.1 数据生成与模拟设置43-44
  • 3.2 模拟结果分析44-55
  • 3.2.1 全局耦合网络45-48
  • 3.2.2 BA无标度网络48-51
  • 3.2.3 无僵锁情况下两种网络的对比51-53
  • 3.2.4 有僵锁情况下两种网络的对比53-55
  • 3.3 本章小结55-58
  • 4. 参与者同业拆借行为研究58-77
  • 4.1 建立模型与模拟设置61-65
  • 4.2 模拟结果分析65-75
  • 4.2.1 全局耦合网络65-69
  • 4.2.2 BA无标度网络69-75
  • 4.3 本章小结75-77
  • 5. 总结与展望77-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8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红辉;金融支付结算系统[J];数字财富;2004年10期

2 冯宇;陈婉霞;;中美债券市场托管结算系统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2年02期

3 张文超,,吴明,彭玉江;小型国际结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金融电脑;1996年06期

4 杨朝均;;油田内部网上结算系统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年02期

5 林园园;;探索联保结算系统 助力联保业务发展[J];金融电子化;2011年03期

6 赛学军;;杭州银行借助国际结算系统发力国际业务[J];金融电子化;2011年05期

7 冯宇;陈婉霞;;中美债券市场托管结算系统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2年05期

8 ;香港的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J];金融电子化;2011年05期

9 马咏梅;闵炜;;招商银行国际结算系统介绍[J];金融电子化;2000年09期

10 杨朝均,叶钢;胜利油田实施的网上实时结算系统简介[J];财会月刊;200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京;;电子商务在代理人销售结算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年会论文集(2001)[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亚雄;内蒙古联通建成分销商结算系统[N];人民邮电;2004年

2 田小川邋杨建伟;成都局大客户运输结算系统投入使用[N];人民铁道;2007年

3 袁媛;亚洲共谋区域债券结算系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清溪;亚行筹划建立区域债券结算系统[N];证券时报;2007年

5 姚;香港将设立欧元结算系统[N];国际商报;2002年

6 特约记者毕胜球;阿合奇医疗保险网络结算系统投入使用[N];克孜勒苏报;2010年

7 ;香港将与欧洲结算系统直接联网[N];经济参考报;2001年

8 苏东荣;我国期货市场统一结算系统的构想[N];期货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秦伟;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本周末完成迁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10 宋雅;新一代综合结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N];通信产业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新法;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海燕;宁夏电信计费综合结算系统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仲立;运营商综合结算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年

4 徐梓文;兴业银行国际结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梅捷频;基于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参与者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6 张效刚;中国电信综合结算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刘翔;基于3G电信结算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丽娟;中国邮政邮运干线结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9 陈飞洁;小型国际结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10 祖丹;综合结算系统在移动事业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参与者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59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a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