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六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六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预测模型 六安市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愈演愈烈,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极度践踏,导致了生态足迹的肆意扩张。针对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和大气雾霾等环境问题,我们应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寻求更好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路径。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分析和认识六安市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不仅对六安市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对大别山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的调研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六安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六安市的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六安市2004~2014年十一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和评价该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六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4~2014年六安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均稳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其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在0.68~0.79之间,处于安全等级第二级(较安全)。在结合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平台,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六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均为生态盈余并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灰色模型中六安市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839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至1.1776hm2;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六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得到六安市人均生态足迹在0.7732-0.792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在1.1188~1.1461 hm2,且均处于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状态良好。最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建议,为六安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在保护皖西大别山生态环境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并对未来研究做了规划和展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预测模型 六安市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X2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6
- 1.1.1 研究背景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目标和方案16-18
- 1.2.1 研究目的16
- 1.2.2 研究方法16
- 1.2.3 研究内容和框架16-17
- 1.2.4 技术路线17-18
- 1.3 文献综述18-21
- 1.3.1 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18
- 1.3.2 生态足迹的文献综述18-20
- 1.3.3 文献评述20-21
- 第二章 基础理论论述21-27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1-22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内涵21
- 2.1.2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1-22
- 2.2 生态足迹理论的相关概念22-25
- 2.2.1 生态足迹22
- 2.2.2 生态承载力22-23
- 2.2.3 生物生产性土地23
- 2.2.4 生态盈余/赤字23-24
- 2.2.5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24
- 2.2.6 全球生态标杆24-25
- 2.3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25-27
- 2.3.1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25-26
- 2.3.2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26-27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27-33
- 3.1 六安市区域总体概况27
- 3.2 六安市自然概况27-28
- 3.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27-28
- 3.2.2 自然生态条件28
- 3.3 六安市资源概况28-29
- 3.4 六安市社会经济概况29-31
- 3.5 六安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31-33
- 第四章 六安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分析33-47
- 4.1 数据来源及基本账户的选取33
- 4.1.1 数据来源33
- 4.1.2 基本账户的建立33
- 4.2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33-36
- 4.2.1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34
- 4.2.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34-35
- 4.2.3 生态盈余/赤字的计算方法35
- 4.2.4 生态压力指数的计算方法35-36
- 4.3 2004~2014年六安市生态足迹账户分析36-47
- 4.3.1 2004~2014年六安市生态足迹分析36-40
- 4.3.2 2004~2014年六安市生态承载力分析40-42
- 4.3.3 2004~2014年六安市生态盈余/赤字分析42-45
- 4.3.4 2004~2014年六安市生态压力指数分析45-47
- 第五章 六安市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47-61
- 5.1 灰色GM(1,1)预测模型47-49
- 5.2 灰色GM(1,1)模型构建49-51
- 5.3 灰色模型预测结果分析51-53
- 5.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53
- 5.5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和结果分析53-58
- 5.6 灰色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对比分析58-6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1-64
- 6.1 主要结论61-62
- 6.2 建议与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成忠;林振山;;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2 徐娥;;生态足迹模型在中国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8期
3 宋红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2期
4 李东阳;;生态足迹模型在村庄层面应用的探索[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6期
5 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及其指标组合[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0年02期
6 董宏林;杜慧莹;;“西部”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宁夏生态足迹测算中的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5期
7 董宏林;金波;杜慧颖;;基于全球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8 杨振,牛叔文;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斯蔼;汤洁;王娟;李海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性度量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10 程翠云;杨文斌;阎伍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伟平;班茂盛;;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国刚;杨德刚;;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龚建文;张正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东江流域东源县为例[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陈天才;廖和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渝北区耕地利用模式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培刚;刘宏燕;朱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7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睿R,
本文编号:1002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00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