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碳氧平衡评价及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调控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碳氧平衡评价及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调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氧平衡 土地利用调控 区域差别化 武汉城市圈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急剧增长,人类活动尤其是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和频繁的土地利用转换活动引起大气层碳的过度积累,打破了森林、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所维持的碳氧平衡状态,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及其他一系列环境问题。面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已就降低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技术减排、经济手段减排和公共政策减排共3个方面的减排措施。论文立足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与区域碳氧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通过深入分析碳氧循环中“释碳耗氧”和“固碳释氧”两个过程中,人类活动和生态用地的碳源、碳汇作用,从土地利用调控的视角探索推动区域碳氧平衡状态改进的有效路径。论文认为:(1)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相对于大幅碳减排而言,从“减碳源”和“增碳汇”两方面入手通过增加碳汇冲抵碳排放指标的低碳发展路径具有较低经济成本和可行性。(2)由于生态功能的空间外溢特性,区域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生态系统功能交换,故区域碳氧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非绝对平衡。因此,可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生态资源禀赋,设置区域差别化的减碳和增汇目标,以期在维持区域总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尽量消减区域人类活动对碳氧循环的影响,使其尽快恢复到碳氧平衡状态。由此,论文构建了区域碳氧平衡评价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评价了在2000年到2013年期间,城市圈内9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引起的释碳耗氧量与生态用地的固碳释氧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了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2013年为基期年且2020年为目标年,分析了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目标年实现武汉城市圈总体碳氧平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至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释碳耗氧总量呈不断上升态势:释碳量从3718.53万吨上升到11312.66万吨,耗氧量从9328.42增加到27988.96万吨,同期城市圈生态用地的固碳释氧总量却不断下降。武汉城市圈总体的碳氧平衡状态逐步逼近平衡边界,各分区之间释碳耗氧量差距显著:武汉、黄石和鄂州已先后突破碳平衡以及氧平衡状态,其它地区尚能维持碳平衡或氧平衡状态,区域之间的碳源/碳汇功能差异显著。(2)碳排放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增加、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因素是主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2000年到2013年期间,三者共导致了17895.09万吨的碳排放,其贡献率分别为25.64%、73.18%和1.18%;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13年间共减少了10300.96万吨碳排放,二者分别贡献了47.38%和52.62%。(3)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运算结果显示,如果要达到武汉城市圈总体经济最优和碳氧平衡的双目标,相对于2013年而言,2020年建设用地需减少57472公顷;标准生态用地需增加179155公顷;固碳释氧量比2013年分别高出152.28万吨和405.43万吨。生态效益提高了25.71亿元,但经济效益下降了135.54亿元,因此综合效益有所下降。(4)为了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参照多目标模型运算结果,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武汉城市圈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控目标分解到各分区。其中将各分区划分为碳平衡区,碳总量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低碳优化区,并基于“土地利用活动的碳源碳汇作用”提出区域差别化的“增汇减源”的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关键词】:碳氧平衡 土地利用调控 区域差别化 武汉城市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F299.23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5
- 1.2.1 研究目的13-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5-22
- 1.3.1 土地利用与碳氧循环的关系15-17
- 1.3.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17-19
- 1.3.3 差别化土地利用管理19-21
- 1.3.4 研究评述与总结21-22
- 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2-24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22-23
- 1.4.2 技术路线23-24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24-29
- 2.1 理论基础24-26
- 2.1.1 区域发展观理论24-25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25
- 2.1.3 系统理论25-26
- 2.2 相关概念26-29
- 2.2.1 生态用地26-27
- 2.2.2 碳氧平衡27
- 2.2.3 土地利用调控27-28
- 2.2.4 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28-29
- 3 研究区碳氧平衡评价及碳排放因素分析29-52
- 3.1 研究区概况29-34
- 3.1.1 地理位置29-30
- 3.1.2 自然资源状况30
- 3.1.3 社会经济状况30-31
- 3.1.4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31-34
- 3.2 数据来源及研究时间34-35
- 3.3 研究区释碳耗氧测算与分析35-41
- 3.3.1 碳氧平衡法35
- 3.3.2 释碳耗氧量的测算方法35-37
- 3.3.3 研究区释碳量的测算结果分析37-39
- 3.3.4 研究区耗氧量的测算结果分析39-41
- 3.4 研究区固碳释氧量的测算41-45
- 3.4.1 测算方法41
- 3.4.2 固碳释氧系数修正41-43
- 3.4.3 测算结果分析43-45
- 3.5 研究区碳氧平衡状态评价45-47
- 3.5.1 评价方法45
- 3.5.2 研究区碳平衡和氧平衡的评价45-47
- 3.6 研究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的LMDI模型47-51
- 3.6.1 模型概述47
- 3.6.2 因素分解模型的构建47-48
- 3.6.3 研究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48-51
- 本章小结51-52
- 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碳氧平衡可行性分析52-62
- 4.1 研究区生态用地需求分析52-54
- 4.1.1 灰色GM(1,1)模型概述52-53
- 4.1.2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释碳耗氧量预测53
- 4.1.3 目标年研究区生态用地的需求53-54
- 4.2 模型构建54-58
- 4.2.1 优化方法54-55
- 4.2.2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构建55
- 4.2.3 决策变量设置55-56
- 4.2.4 约束条件设置56-57
- 4.2.5 目标函数的构建57-58
- 4.3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8-60
- 4.3.1 模型求解58-59
- 4.3.2 优化结果分析59-60
- 4.4 研究区碳氧平衡可行性分析60-61
- 本章小结61-62
- 5 总体碳平衡导向下的区域土地差别化利用调控对策62-73
- 5.1 碳收支目标分区原则及指标62-64
- 5.1.1 武汉城市圈碳收支目标分区原则62
- 5.1.2 碳收支目标分区指标62-64
- 5.2 武汉城市圈各指标测算64-66
- 5.2.1 碳强度的测算与分析64-65
- 5.2.2 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的测算与分析65
- 5.2.3 碳生态承载系数的测算与分析65-66
- 5.3 基于碳收支分区的土地差别化利用目标66-70
- 5.4 总体碳氧平衡导向下的区域差别化土地调控对策70-73
- 5.4.1 土地利用结构调控的增 汇‖减 源‖70-71
- 5.4.2 提升碳汇区的固碳释氧能力71-72
- 5.4.3 降低碳源区单位GDP的碳排放72-73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73-76
- 6.1 研究结论73-74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74-76
- 6.2.1 研究不足74
- 6.2.2 研究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军;;环境因素对河流氧平衡影响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87年04期
2 张明,樊滔,苏丽明,马天良,张嗣良;发酵过程中氧平衡的参数相关性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朱辉;欧阳卫国;;氧平衡指导实践的实验性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6年01期
4 郭怀成;藻类对伊洛河氧平衡影响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4年05期
5 涂世伟;王大光;;液态铁中的钒氧平衡[J];化工冶金;1986年02期
6 冯采芹;王兆荃;;绿化在城市碳氧平衡中的作用[J];环境工程;1987年04期
7 陆利明,丁伟中,蒋国昌,宋宇宾,张妙法,石洪志;高压下的碳—氧平衡[J];钢铁研究学报;1997年04期
8 喻家源;;关于炸药的氧平衡问题[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79年03期
9 吕春绪 ,吴腾芳;炸药氧平衡计算法的讨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10 张厚生;元素有机炸药的氧平衡[J];兵工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常清;;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张家港市生态保护用地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磊;;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上海生态用地需求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3 刘进;;机体供氧/耗氧平衡与临床[A];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2013年福建省麻醉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Mitsutaka HINO Tetsuya NAGSAKA;张彩军;;高合金钢、炉渣、夹杂物、耐火材料之间的平衡[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黄穗诚;碳氧平衡:住宅区造绿的依据[N];广东建设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碧莲;基于碳氧平衡的低碳森林城市构建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陈宇;武汉城市圈碳氧平衡评价及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调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孙苏晶;基于碳氧平衡模型的中环院校园低碳优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39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03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