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
【摘要】:劳动关系是当今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劳动关系的和谐关乎到企业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其实质就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劳资双方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以“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为目标的新型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稳定就业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也会对现有岗位造成冲击。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对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劳动关系矛盾呈现出多发高发的态势。如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增长、劳动者心理失衡等对我国劳动关系以及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下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透析了影响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因素,构建了劳资双方和谐劳动关系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工程,要解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以下途径来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的劳动关系:政府要完善劳动法律配套实施的相应措施,并积极引导非制度化调整;企业要加强对新常态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工会要真正代表劳动者,满足劳动者真正所需、出实策、办实事,并在自身建设上积极有作为;劳动者要调整心态,提升自身素质,降低期望值。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新型劳动关系 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2
- 1.1 选题的背景10-12
- 1.1.1 经济新常态的含义10-11
- 1.1.2 新型劳动关系的内涵11-12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2.1 研究的目的12-13
- 1.2.2 研究的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8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8-19
- 1.3.3 述评19-20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20-22
- 1.4.1 研究方法20
- 1.4.2 技术路线20
- 1.4.3 创新点20-22
- 2 经济新常态对新型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22-26
- 2.1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22-24
- 2.2 经济新常态对新型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24-26
- 3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26-36
- 3.1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26-29
- 3.1.1 劳动关系梯度化26-27
- 3.1.2 劳动关系法制化27-28
- 3.1.3 劳动关系网络数字化28-29
- 3.2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29-33
- 3.2.1 劳动争议案件有继续增长之势29-30
- 3.2.2 劳动安全环境没有显著改善30-32
- 3.2.3 工会在数量建设上和创新驱动中发挥的作用上有待加强32-33
- 3.3 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后果分析33-34
- 3.3.1 增加企业人力资本33
- 3.3.2 对在职员工的负面影响33-34
- 3.3.3 减弱企业绩效34
- 3.3.4 影响社会稳定34
- 3.4 小结34-36
- 4 影响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因素分析36-44
- 4.1 经济放缓36-38
- 4.2 产业结构的调整38-40
- 4.3 创新驱动40-42
- 4.4 劳动者心理失衡42-43
- 4.5 小结43-44
- 5 劳资双方和谐劳动关系模型的构建44-52
- 5.1 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立44-47
- 5.2 新型劳动关系评价模型47-50
- 5.2.1 评价体系的功能47
- 5.2.2 理论模型的建立47-49
- 5.2.3 评价模型的建立49-50
- 5.2.4 评价模型的说明50
- 5.3 小结50-52
- 6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的政策建议52-58
- 6.1 政府要完善制度化建设,并积极引导非制度化调整52-53
- 6.1.1 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52
- 6.1.2 加快非制度化的调整52-53
- 6.1.3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53
- 6.2 企业要加强对新常态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劳资矛盾53-54
- 6.2.1 更新经营理念,,寻求新动力53-54
- 6.2.2 以诚经营理念的树立54
- 6.2.3 创新机制的提升54
- 6.2.4 教育培训的大力投入54
- 6.3 工会要真正代表劳动者,积极有作为54-56
- 6.3.1 稳定企业内部人心54-55
- 6.3.2 增加对员工的投入55
- 6.3.3 畅通员工利益诉求渠道55
- 6.3.4 自身建设的深化加强55-56
- 6.4 劳动者要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56-57
- 6.4.1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56
- 6.4.2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到理性维权56-57
- 6.5 小结57-58
- 7 结论与展望58-60
- 7.1 研究结论58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58-60
- 致谢60-62
- 参考文献62-6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总课题组;张秋俭;李滨生;吕国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王大奔;;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庄音豪;;把握新型劳动关系本质解读工会难题[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张向东;;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华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初探[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张新宁;;新型劳动关系的道德建构[J];学习论坛;2011年05期
7 孟祥俊;;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J];兵团工运;2006年06期
8 谷延年;;构建我国新型劳动关系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10期
9 赵昌洲;陈爱丽;;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J];石油政工研究;2009年04期
10 石秀印;;劳企商谈会:一种新型劳动关系治理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诗达;;国有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2 傅南;;关于省级外贸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国有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及特点[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永杰;黄文夫;张金喜;刘檀;李飞;鲁咪咪;涂文;尚小琴;于明晟;林蔚然;郭蕾;宋学超;刘佩华;;构建民营企业新型劳动关系 促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新格局——2007~2008年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5(2007~2008)[C];2008年
5 陈诗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形成和完善[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找准支点构建新型劳动关系[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陕西省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 组长 顾东武 组员 赵正良 白斌(执笔人) 徐富权 高仁平 贾莹;构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几点规律性认识[N];工人日报;2011年
3 顾俊民;“谈工资”构筑新型劳动关系[N];杭州日报;2014年
4 郑勇;劳动论坛研讨构建新型劳动关系[N];工人日报;2007年
5 海林邋小史;共同构成新型劳动关系的约束力[N];中国企业报;2007年
6 记者 韦勇;合力创建企业新型劳动关系[N];莱芜日报;2006年
7 记者 吴铎思;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N];工人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高云 武唯 孙兴伟;架构新型劳动关系 优化就业环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9 省委督查室调查组;构建新型劳动关系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N];辽宁日报;2007年
10 全国工商联主席 黄孟复;浅谈中国民营企业中的新型劳动关系[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振武;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6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07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