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企业劳资关系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6:00

  本文关键词: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企业劳资关系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企业 共生理论 劳资关系 劳资冲突


【摘要】:劳资关系是劳动实现过程中劳方与资方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涉及了政府、企业、工会及劳动者等相关主体,随着矿难、用工荒、农民工工资恶意拖欠等不和谐现象屡屡发生,劳资关系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平衡程度对于员工的工作状态、企业的收益利润、社会的安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少探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对策,但是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劳资关系理论,而且对劳资关系评价模型的研究也相对不足。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共生理论的角度对劳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提出了新的劳资共生理论假设及模型,并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十家国有企业为例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基于验证后的企业劳资共生关系,提出了实现共生劳资关系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和约束条件构成的共生环境是影响劳资关系共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且资源的影响程度最大。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劳资关系,掌权的核心部门劳资关系优于底层的非核心部门。现阶段我国劳资关系中,劳方处于弱势地位,劳方在面临劳资冲突时更倾向于选择妥协,工会在处理劳资冲突中的作用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及工会、企业、员工和法律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劳资关系共生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实现共生劳资关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企业 共生理论 劳资关系 劳资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劳资关系研究综述13-14
  • 1.2.2 劳资关系评价研究综述14-16
  • 1.2.3 劳资关系契合共生理论研究综述16-18
  • 1.3 研究对象界定18-20
  • 1.3.1 劳资关系18-19
  • 1.3.2 劳资冲突19-20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0-23
  • 1.4.1 研究内容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3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劳资关系共生系统的结构分析23-32
  • 2.1 理论基础23-28
  • 2.1.1 共生理论23-25
  • 2.1.2 社会交换理论25-26
  • 2.1.3 劳动关系管理理论26-28
  • 2.2 劳资关系共生系统的结构分析28-32
  • 2.2.1 劳资关系的共生单元29
  • 2.2.2 劳资关系的共生环境29
  • 2.2.3 劳资关系的共生模式29-30
  • 2.2.4 劳资关系的共生能量30-31
  • 2.2.5 劳资关系的共生界面31-32
  • 第3章 劳资关系实现共生的可行性分析32-38
  • 3.1 劳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位的界定32
  • 3.2 劳资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式的选择32-33
  • 3.3 劳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机制的建立33-34
  • 3.3.1 利益共享机制33
  • 3.3.2 利益协调机制33
  • 3.3.3 劳资关系一体化机制33-34
  • 3.4 劳资关系共生的博弈模型的构建34-38
  • 3.4.1 模型构建34
  • 3.4.2 模型策略分析34-38
  • 第4章 共生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38-57
  • 4.1 共生视角下劳资关系的特征38-39
  • 4.2 共生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39-41
  • 4.2.1 资源因素39
  • 4.2.2 约束条件39-41
  • 4.3 研究假设与劳资关系共生概念模型的形成41-46
  • 4.3.1 研究假设41-45
  • 4.3.2 劳资关系共生概念模型的形成45-46
  • 4.4 影响共生劳资关系的因素的实证研究46-57
  • 4.4.1 研究设计46-47
  • 4.4.2 样本统计描述47-50
  • 4.4.3 数据处理50-51
  • 4.4.4 回归分析的结果51-53
  • 4.4.5 聚类分析的结果53-54
  • 4.4.6 交互分析的结果54-57
  • 第5章 实现共生劳资关系的对策与建议57-63
  • 5.1 基于政府及工会层面的建议57-59
  • 5.1.1 政府发挥监管职能57-58
  • 5.1.2 工会建设与舆论监督58
  • 5.1.3 完善劳动关系法制与社会保障建设58-59
  • 5.2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59-61
  • 5.2.1 企业加强劳资沟通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59-60
  • 5.2.2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60-61
  • 5.3 基于员工层面的建议61-63
  • 5.3.1 劳动者敢于维权斗争并了解劳动法律法规61
  • 5.3.2 劳资纠纷处理者公平处理61-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2-73
  • 附录B 劳资关系调查问卷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君;;全球劳资关系普遍紧张[J];中国商界;2002年04期

2 朱嘉蔚;;大陆台资企业劳资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4年12期

3 郑学敏;郑雨;许佳君;;“民工荒”下的劳资关系新形势与对策——理性地看待“民工荒”[J];江苏科技信息;2005年S1期

4 佟新;“三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J];学海;2005年04期

5 梁绮惠;;政府在调节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中的定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11期

6 陈万志;;重视劳资关系支付“和谐成本”[J];群言;2005年05期

7 姜作培;陈峰燕;;论构建和谐的私营企业劳资关系[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8 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吴德辉;谢丽威;;对四川省劳资关系的现状、走势及对策的调查和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成云;阎红梅;;澳大利亚劳资关系改革的特点及影响[J];改革与战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王玉柱;;构建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机制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少晖;;新合作主义: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整合的目标模式[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金华;;改革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发展轨迹总结与展望——从较低层次和谐到纠纷和冲突激化再到更高层次和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家祯;;关于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李萍;罗宁;;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理论脉络与最新进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9 韩金华;;正确认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基于《资本论》视角的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铁民;黎元生;;中国构建新型劳资关系的实践[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煤化集团中原大化公司党委书记 周瑞庆;应重视调协劳资关系[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秦s,

本文编号:1125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125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f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