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
基于RICE-2010模型的中国碳减排路径探讨
李海涛
【摘要】:以将至2100年的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为目标,通过调整RICE-2010模型中的CO2排放控制率,对八种全球CO2系列减排方案开展了气候经济模拟评估。结果表明,各国若按照《哥本哈根会议》指标进行减排,那么至2100年左右的全球大气温度将比工业化革命前上升了2.58℃,无法保护气候安全。要想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的气候安全阈值内,美国、欧盟、日本和前苏联地区到2020年左右需减排40%以上,到2050年左右减排80%以上,到2100年减排95%以上;中国和其他地区在2035年之前实施碳排放强度减排,到203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60%,2035年后,实施碳总量减排,到2105年减排95%以上。但这将使中国GDP和福利大幅下降,并且其减排成本占GDP比重、碳排放强度下降值和未来100年的CO2排放削减量都高于美国、欧盟、日本和前苏联地区。
【作者单位】:
【分类号】:X321
【正文快照】:
1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在未来100a里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1.1~6.4℃,CO2排放以及减排状况已经成为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目前,除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的CO2排放量有所减少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CO2排放量都有不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克隽;胡秀莲;刘强;庄幸;;2050低碳经济情景预测[J];环境保护;2009年24期
2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8期
3 王铮;朱潜挺;吴静;;不确定性下的中国减排方案寻优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3期
4 向亮;高庆先;周锁铨;陈永立;;世界主要CO_2排放国家和地区的排放状况及对比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5期
5 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6 于新文;;中国参与长期(2000—2050年)CO_2减排的情景选择[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1期
7 范英;张晓兵;朱磊;;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2期
8 王谋;潘家华;陈迎;;《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影响及意义[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4期
9 陈文颖,吴宗鑫,何建坤;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铮,郑一萍,蒋轶红,刘扬,孔祥德;CO_2排放控制的动态宏观经济模拟分析[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吴静;王铮;朱潜挺;;国际气候保护方案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3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Based on Individual Equit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5 王铮;刘晓;朱永彬;黄蕊;;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1期
6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7 王铮;朱永彬;刘昌新;马晓哲;;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8 王礼茂;李红强;顾梦琛;;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路径与效应[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9 张晓平;王兆红;孙磊;;中国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流与碳排放跨境转移[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10 王铮;;气候保护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模拟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刘小平;龙军;曾宿主;解增忠;;炼厂二氧化碳排放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浙江省岩溶碳汇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浙江省灰岩固碳能力初步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7 吕锋骅;杨海龙;孙鹏程;成钢;;山西省主要工业行业CO_2排放水平核算[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8 史军;;平等主义原则的气候伦理陷阱[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莉;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任峰;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栾晶;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研究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奥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法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钱春华;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国际政治效能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建;我国运输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流程与定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英武;企业碳排放权需求及生产运作优化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宇宏;中国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对比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超田;WTO制度下《美国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国际储备配额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程昊汝;我国碳排放权机制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怀连;中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丽,王铮,刘扬;中国经济受CO_2减排率影响的不确定性CGE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2 吴铿,王欣,窦力威,刘万山;钢铁工业中CO_2排放和降低的措施[J];钢铁;2001年11期
3 姜克隽;胡秀莲;刘强;庄幸;;2050低碳经济情景预测[J];环境保护;2009年24期
4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8期
5 刘昌义;;气候变化经济学中贴现率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年03期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7 丁仲礼;傅伯杰;韩兴国;葛全胜;郭正堂;王毅;樊杰;黄耀;于贵瑞;蔡祖聪;史学正;顾行发;;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01期
8 邱世明,顾培亮,郝海;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的变化与控制分析[J];煤炭学报;2002年04期
9 魏一鸣;范英;王毅;刘兰翠;梁巧梅;吴刚;曹明奎;黄耀;王绍强;;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1期
10 陈迎;潘家华;;对斯特恩新报告的要点评述和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武;;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J];科技导报;2011年15期
2 张宜生;黄安民;叶克林;;低碳经济视角下木材工业的发展展望[J];木材工业;2010年02期
3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4 杨鸿宾;;中国电力企业碳减排潜力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06期
5 李海涛;许学工;刘文政;;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6 孙莹;章蓓蓓;张涛;马吉;黄有亮;;试论建筑物碳审计的引入与推行[J];建筑经济;2010年09期
7 牛桂敏;;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4期
8 岳利萍;白永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国际碳减排利益博弈机制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9 刘重;;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4期
10 陈桂龙;刘云佳;;中国企业自愿减排状况首次披露[J];中国建设信息;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2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曾林慧;李光明;黄菊文;杨怀德;;大型活动交通出行的碳排放及碳减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6 王景龙;;向碳减排行动建一言[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黄馨;李少睿;;国际碳减排博弈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曹卫东;;发展绿肥是实现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竹涛;赵金龙;邰世康;陈旭;方岩;;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雪梅;江海燕;肖荣波;刀瑞;;国外低碳社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张艳燕;[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王永昌 王宁;[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焦小平;[N];中国财经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小兵;[N];民营经济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傅玥雯;[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威海市环保局局长 毕复安;[N];威海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文婧 王云;[N];经济参考报;2009年
8 岳瑞芳 符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王建军;[N];中国信息报;2009年
10 见习记者 张欢;[N];上海证券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世均;基于电力协调监管的燃煤发电企业碳减排市场组合设计理论与实践[D];重庆大学;2011年
9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燕芳;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余杰;基于国内碳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制度安排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张晓津;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董晓梅;我国碳减排的成本和效益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景冬冬;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6 侯佳松;中国建筑领域典型项目碳减排问题探索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7 蒋丽琴;碳减排引发的国际博弈研究及中国的对策[D];东华大学;2011年
8 高冠龙;中国与欧盟、美国碳减排对比分析[D];山西大学;2013年
9 陈艳艳;基于博弈论框架的国际碳减排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顾成昌;碳交易与碳税:两种碳减排措施的比较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1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