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心”助推毕节试验区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而“同心工程”则使试验区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同心工程”作为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创新举措,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优势,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资源,并提供了实践平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同心工程 毕节试验区 非公有制经济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在各界的关心以及试验区人民的自身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的发展。20多年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在毕节创建了47个周期短、见效快、科技含量高的开发扶贫示范项目。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1个、中药材基地4个、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坡改梯示范工程2个、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个、农家乐旅游休闲示范基地2个、经果林示范栽培基地4个、良种农作物试种基地4个、畜牧品种改良基地3个。基地示范效果显著,直接受益群众6000余户2万余人,带动周围群众近12万人受益,并且覆盖面正逐步扩大。
一、毕节试验区发展新阶段:同心工程建设
在毕节试验区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困难。2009年8 月至2010 年4 月中旬,毕节地区同西南广大地区一样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旱情极为严重。严重的旱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作为多年对口帮扶毕节的中央统战部获息后,立即为毕节多方筹集抗旱救灾款,最大限度地帮助毕节度过旱灾难关。为了进一步解决毕节饮水困难等问题,中央统战部竭力联络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10 个省市统战部和国家水利部,积极筹措款项解决毕节干旱极为严重地方的饮水安全问题。随着“同心水窖”的开工建设,其他“同心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全区开展了“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四大工程23 类80 多个项目的“同心工程”建设,毕节成为了“同心工程”建设的主战场。
在2011 年初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中央领导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这是第一次鲜明提出“同心”的重要价值和深刻内涵,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本质特征、思想内核和发展方向,是对统一战线理论最新发展,为统一战线“同心”品牌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毕节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理论指导。毕节试验区更应成为打造“同心”品牌的示范园。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使命。要从打造“同心”品牌的高度对参与试验区建设进行再思考、再谋划、再部署,使之更具典型带动效应。中央统战部制定的《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2011 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把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从“改善民生、智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示范带动”四大工程扩展为“助推发展、改善民生、智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示范带动”五大工程。其中“同心·助推发展工程”是新增内容,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更加能体现“同心”品牌的主旨。《工作计划》指出,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同心”品牌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主线来谋划开展。要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推广“毕节模式”,在整个统一战线打造“同心”品牌。
二、同心工程助推毕节试验区非公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非公有制经济不发达是毕节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关键因素。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掌握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的人才十分短缺,人才外流严重;教育落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难以掌握和推广现代科技;产业与产品初级、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甚微;资金严重匮乏,投资环境不良,引进外资不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人口增长过快,成为两个最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关键等。
而同心工程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各民主党派,以“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宗旨,齐心协力帮助解决边远山区、贫穷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民族民生等突出问题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改善上述制约毕节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上都起了较大作用。
中央统战部帮助毕节市举办了3次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其中,“2011全国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工商界知名人士走进毕节试验区投资洽谈会”,签约项目53个,涉及资金300.1亿元,现已开工项目39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49.99亿元。在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上,毕节市签约92个项目,签约资金2237亿元。中央统战部组织协调统一战线为织金县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次,涉及签约项目6个,涉及资金52.8亿元,已到位资金1.5亿元。民革中央帮助引进的百兴镇织造项目,民建中央引进的魔芋加工项目,民进中央引进的煤机制造及朗月大厦、4S店项目、开明同心大市场、核磁共振项目,农工党中央引进的贵州威门药业、“毕节农工同心中等技术学校”项目、中药材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民盟、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台盟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及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积极组织企业赴毕开展考察投资活动。由此可见,“同心·助推发展”工程直接促进了毕节试验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同心工程为试验区注入了活力。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继续推进蔬菜、果树、养殖产业发展和农业生态观光园、高标准农田等示范项目建设。扶持种植蔬菜350亩、经果林240亩、杂交玉米1000亩、牧草200亩;帮助建立养鸡场2个,养鸡25000羽、黑山羊200只、鸽子1500羽、猪500头;建设100亩玛瑙樱桃,投入资金打造戛利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投入260万元滚动扶贫资金建成“三甲乡千亩葡萄观光园”一期项目500亩等。
毕节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在同心工程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大批以农林果蔬为经营产品的私营企业,他们充分利用毕节的先天优势,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而且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以自然风光旅游、农家乐模式休闲娱乐、品尝毕节地区特有的纯天然农产品以及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的一系列生态农业产业链正在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毕节试验区还积极推进“同心·示范带动工程”、“同心光彩助学基金”、“同心大厦”、“同心新村”等其它“同心”项目建设,随着这些同心工程项目的不断建设,深化,必将进一步改善毕节试验区的投资环境,提升毕节的整体竞争力,也有利于形成本地市场,培育本土特色非公经济。
三、毕节试验区发展的经验总结
2011年毕节试验区完成生产总值745亿元,增长16.8%。财政总收入181.6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4亿元,增长8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500元、4300元左右,同比增长17%和19%。同时,,试验区工业发展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0亿元左右,增长3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32%(扣除物价因素);完成产业园区建设投资135亿元,开工项目147个,年产31万辆载货汽车的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二期技改项目整车下线,创造了“毕节速度”;中石化年产60万吨聚烯烃、中海油精细磷化工和黔希煤化工、金沙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机械制造、风力发电、医药食品、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亿元,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143.54亿元,增长52.91%;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5%。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3321”、“三万”、“十带百园”等农业示范工程,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优质核桃、精品果业、马铃薯、烟叶、高山生态有机茶、油菜、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毕节从试验区建立前的人口激增、环境破坏、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经过试验区的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同心工程的实施,实现了非公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也正因为经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使毕节具备了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为试验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编号:12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2809.html